夜上都梁山

傍晚时分,天气闷热。

站在窗台,看不远处的都梁山,郁郁森森。想来晚间时,山上应许凉快些。不禁早早地吃罢晚饭,向着山间走去。

都梁山位于盱眙城之中,若是和那座文人骚客诗文里经常提及的“第一山”相比,名气要稍逊些。其实它们不过是毗邻一脉的。

古时“盱眙”,别称都梁。见史书上说,是因都梁山盛产都梁香草。现在,这是一种叫“泽兰”的植物。至今我也没有见过。还是我见过,却不认识呢。

循着新修的水泥公路,向山上进发,似乎比较省事。不过那种向上的用力的感觉,还是会在脚上体会到。一步一个脚印,这时用来描述,真是恰如其分。四下里瞧瞧,只见翠竹映目。一株一株,密密匝匝。再朝山体深处看去,像是还有许多松柏,朴树等树木。不知何人何时种下,一棵棵古意盎然,又生机勃勃。

行不多时,便会遇见一座仿古建筑。高高大大的,顶上一溜四个翘檐楼阁,矗立其上,看起来有巍峨庄严之势。话说这样的中式建筑,嵌在山间,不会让人觉得有什么违和。但你若知它是一座关于龙虾的博物馆,定会觉得讶异。听年纪稍大的盱眙人说,这里原本是一个采石场。后来为了保护城区山体环境,不知被谁人相中,修建成了一个巨大的露天“龙虾大舞台”。如今每年六月,小城举办龙虾节期间,这里都将会容纳五六万人同时看表演,吃龙虾。于是那些日子里,都梁山上夜夜飘散着龙虾那浓烈又诱人的味道,和着初夏的晚风,挥洒着属于当代盱眙人的一派红色豪情。

此时拾级而上,在这偌大的广场里,已不见人头攒动的盛况,只有三五个孩子,在广场上游玩嬉闹;还有一些上了年纪的妇人们,准备着她们的广场舞。她们统一穿着红色的上衣,随着那些律动感很强的音乐,整齐和快乐地跳着。

凉风习习吹来,人浑觉清爽了许多。不知泽兰的香气是否也在其中幽幽散发。走在这样的幽谧的山间,处处感受到的是时光的悠然和岁月的美好。

路边的木槿花也开了。一朵朵,朝天,粉紫色的。有人说,木槿花很土气。在乡下,都是用来作为篱笆墙用的。的确,我家以前的菜园,四围都是用木槿树间隔的。不过现在看来,也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了。

沿着新修山路,会一直到都梁山的顶端。在一个转弯后,蓦然间,会有一座崔嵬端正的楼阁,映入眼帘。它坐落在都梁山的最高峰处。也是一座新建的仿古建筑。现在名为“都梁阁”。行于前,见一匾额悬于上,书此三个大字,飘逸遒劲。一看署名,才知是名家尉天池的手笔。

登此楼阁上,盱眙全景即或显现在眼前。朝西看去,一条南北淮水,浩浩汤汤;北面是被宋米芾称为“东南第一山”的“第一山”,周身翠屏;东部是平原地区,一座座现代城正在崛起;南面依旧有山脉,人说一直绵延到安徽境地。《说文解字》中说:张目为盱,直视为眙。如今登斯楼台,果有登高望远,一览胜景之意。

驻足处,见一老人,穿着太极服,临北栏而立。有风飒飒来,抖动着他那衣袂,不禁飘飘然。他大约是在练功,静立于此,岿然不动。一边还播放着古琴的淡雅音韵,足见还卧有一条小泰迪。我看着这样的情景,想着也算是一种中西合璧了吧。

渐渐地有好多人从多个进山路口,上了山顶。他们或是举家来游,或是情侣散步;更多的是一些爱好锻炼的人士。我闲闲地从他们一旁经过,体察着他们对都梁山的依恋,也体会着他们对生活的热情。

有人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那么,作为山水盱眙的人们,想必都是一个个智者和仁者。他们是多爱这片土地啊!

下山时,路似乎很好走。不费什么脚力,人好像被什么催推着似的,很快便到了山下。

回首望去,竟发现“都梁阁”上灯了。通身金灿灿的,在暗蓝的天际间,像是一尊佛陀,遍散佛光似的。遥遥间望着这样的建筑,人心忽得一种心安。想起苏轼《定风波》里最后一句的诗文:“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不觉脚下的路更加地坚实,更加地宽广。

作者:薛正雷单位:明祖陵中学

投稿信箱:xyzxb

.







































北京治白癜风最权威的医院
白癜风最好用中药治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aodoukou.com/zlyy/5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