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中英对照·每日一条

25.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Afebrilediseaseisaemergingpulse,feverwithoutperspiration.Iftheexteriorsyndromeisnotgone,baihudecoctioncannotbegiventothecase.Butiftheexteriorsyndromeisgoneandthepatienthasathirstforwater,baihudecoctionaddingGinsengcanbeadopted.

??(注:以王里《重排重解伤寒论》排序,内为原序号)

三、对药的使用

对药在《金匮》里面用的是比较多的。比如麻黄配附子,在风寒湿痹证里这个配伍是很常用的,它的温经散寒、通络止痛效果比较好。关于这个附子呢,我建议大家写明是炮附子,或者是熟附子。用量也应该谨慎对待的,因为附子的毒性很大,我就见过多起附子中毒的案例,其中的原因很多,有的是因为附子炮制的技术不过关,有的是因为医生辨证不准确,还有的受体质因素影响即使只用几克也中毒。所以我们用附子应特别小心,先从小剂量开始,根据患者的反应情况,逐渐加量。

还有麻黄配桂枝,其主要功用是散寒温经,也多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人,但是还是要强调那句话,注意用量。麻黄的量要少于桂枝。如果倒过来,麻黄量多于桂枝,那就变成发汗剂了,比如麻黄汤里面的麻黄与桂枝的比就是3:2的,另外还是要注意伤津的问题,所以用量上要掌握一个度。

再有就是桂枝配芍药,这个配伍很常见,它止痛的效果是比较好的。桂枝、芍药的量是相等的,张仲景的用量是4:4,它止痛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解除平滑肌的痉挛上。

白术配茯苓,健脾祛湿。很多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人以下肢肿为主,踝关节肿,因为这2味药的药性比较温和,所以不管是寒证、热证都可以使用,特别是针对那些关节有积液的病人,消肿效果非常好。

桂枝配茯苓,这是祛瘀的组合。《金匮》里桂枝茯苓丸就采用这种搭配。这个方本来是治疗癥瘕病的,但实际上我们也用来治疗有瘀血阻滞的颈椎病,效果还是不错的。还有类风湿性关节炎引起的颈、肩部的不适,

桂枝茯苓丸都是很好用的。

还有我刚才也提到的芍药配甘草,在《伤寒论》《金匮》里都有,它对筋脉拘急有缓解作用。芍药、甘草的量要大,如果量不够大,就没有效果,并且要等量,治疗腓肠肌瘗挛、咀嚼肌紊乱都有效。曾经有个女性患者找我看腓肠肌痉挛,俗称“抽筋”。她每晚都发,西医大夫往往会补钙,但是我们中医不用,直接给她芍药甘草汤,芍药用了20g,甘草用了15g,这个病人很快就好了。她过了2个星期后再来看,她说有个学生把方改了,把芍药改成15g,甘草改成6g,再吃这个药就没有用了。其实就是比例和量都不够了。所以用芍药甘草汤关键就在用量上,量要够。用30g的医生也有,我印象里四川江尔逊老中医,他用芍药甘草汤,甘草、芍药都用30g,有时候还用到45g。

桂枝配附子这个搭配温阳止痛效果比较好,但只针对于寒性的病人。我有时候也会加两味清热的药进去,就是前面说到的寒温并用的问题。往往你看一个病人很热,你用了很多苦寒的药,实际上效果并不理想,把这个搭配加进去以后,疗效就显现了,这就体现了寒温并用的思想。有的时候对于那种湿邪困阻下焦,化热而下肢肿、舌质红的情况,我用四妙汤、四妙散都不行,还必须要加一些温药进去。但我们要注意用药的搭配是和病人的体质密不可分的。

桂枝配黄芪,这个搭配比较多的用于以上肢疼痛为主的患者,多用于气虚血痹之证。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中,上肢的肿胀、疼痛、功能障碍是比较常见的,用桂枝配黄芪可以消胀,祛肿,通经活络,疗效很好的。

水牛角配芍药,这里的芍药用赤芍,尤其是对于一些血热的病人。有些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有很明显的血管炎,这就是血热造成的,这种情况下我往往会用水牛角和赤芍。另外,对于银屑病和红斑狼疮等疾病,血热就相当于西医的皮损害、皮下出血等等,这种情况我也经常用这个组合。

石膏配川乌,用来散外寒,清里热。这是很典型的寒温并用配伍方法。石膏是性寒的,川乌是温燥的,一定要看准,如果单纯的实热证是不好用这个方子的,只有出现寒热错杂证的时候,才好用这组对药。

萆薢配晚蚕砂,这个我也是经常用的。它可以达到祛湿、利关节的目的,对于下肢的疼痛,尤其是脚跟的疼痛,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木瓜配桑枝,舒筋脉,缓拘急。上肢也好、下肢也罢,只要筋脉拘急,这个配伍都能缓解,但这只是缓解症状,如果根治还得进一步辨证。

桂枝配桑枝,寒温并用。在临床里经常碰到这种情况,病入舌头不是很红,苔微黄的,用桂枝怕太温,所以干脆就把桂枝和桑枝配起来用,桂枝和桑枝的比例是1:2,就是说桂枝用15g,那桑枝就用30g。对于上肢的拘急和疼痛,还是能够取到比较好的效果的。

泽兰配泽泻,泽兰、泽泻都有利水的作用,但是泽兰还有祛瘀的作用,所以这两个药配起来对于顽固性的下肢肿胀或者有瘀血表现的,都起效。

川萆薢配益母草也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常用的对药。张仲景用到木通、还有防己等,因为这些药容易损伤肾脏,所以我们现在很少用。我为了安全起见,就用川萆薢和益母草来代替,益母草可以祛瘀利湿,川萆薢跟泽兰、泽泻一样,可以利水,两药相配,利水作用更强。临床上,下肢肿、膝关节肿、或者踝关节肿的病人,都可以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上这二药,疗效不错。

土茯苓配川萆薢以分清浊。治类风湿性关节炎除了利关节、除湿邪外,还要分清浊。泽兰配泽泻、土茯苓配川革薜都是用来利水,而土茯苓配川萆薢除了利水祛瘀以外,还可以分清浊。主要用于对痛风性关节炎、高脂血症等疾病的治疗,尤其是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下肢关节肿的病人,还是有好处的。

南星配防风,这两个药,一个祛痰,一个祛风,对于颈部的疼痛,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颈椎病引起的颈椎损害还是有一定的效果,或者再加上葛根这一类,效果是比较好的。还是那句话,燥药适可而止,病人情况好转就要减量。南星也一样,不能用太大量,它毒性很大,不可生用。

最后一个是鹿角胶配杜仲,这两个药补肾比较好。比方说类风湿性关节炎后期病人出现的虚象,如下肢浮肿疼痛,腰膝酸软,用上这2味药往往能起到很好的补肝肾、益精血的作用。

我讲的所有的对药,都可在原方的基础上应用,可改善临床疗效。

(本文选自《名师经方讲录(第四辑)》中国中医药版p-)

长按







































北京知名白癜风医院
北京去哪里医院看白癜风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aodoukou.com/zlxz/4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