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梯田是云南亚热带山区农业的典范,是自然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的完美结合,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文化也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本文仅就这个庞大而完整系统中三个较为鲜明突出的方面,即梯田的科学性、梯田的文化性、梯田的唯一性提出讨论。

一、梯田的科学性

(一)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完美结合

红河南岸山高谷深,是纵贯云南绵亘千里的哀牢山南部末端。这一地区红河横断,支流众多,李仙江、藤条江等数十条河流,加上红河干流的纵横切割,使得山峦起伏、沟壑交错,是一个典型的大河流域和小流域交错组合地区。大河流域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小流域则是以大河支流形成的一个个局部生态系统。这种生态系统的特征是,气候和物种的极端多样性。这里山体断面多呈“V”形发育,地势高低悬殊十分显著,海拔最高西隆山.3米,最低红河出境处河谷仅76.4米,总体地势高差竟达.9米。因而,从山脚到山顶,热带、温带、寒带气候依次排列,形成了气候立体性分布的典型的亚热带山区。当地民谚:“一山分四季,隔里不同天”,说的就是这种立体气候。

哀牢山区的自然环境,是以气候的垂直立体分布和与之相适应的植被的立体性分布为特征的。哈尼族正是利用这种地貌、气候、植被的立体性分布特征,建构与之相适应的农业生态循环系统的。

在较为阴冷的高山,保持着茂密的原始森林。由于云南亚热带哀牢山区受南面海洋性季风和海拔高低悬殊的影响,这里云遮雾罩,降雨充沛。另外,从炎热河谷的江河湖泊中蒸发升腾的水蒸气在此化为绵绵雾雨,洒洒淋淋,终年不断,在林中汇成数不清的水潭和溪流。低山河谷的江流湖泊均孕育于此间。这是天然的绿色水库。因此,哀牢山区具有“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特点。哈尼族人民对高山森林的保护是十分重视的,因为这是梯田农业的命根子。

气候温和的中半山,是理想的居住地。哈尼族在中半山的向阳坡上建造房屋,形成村落。在村寨周围种植树木,在房前屋后开辟菜园,并修筑道路与各村寨连接。以高山森林为源泉,引入村中的人畜饮水,永远用之不竭。而且,居住此间,既方便上山狩猎采集,又方便下山种田。故民谣说:“要种田在山下,要生娃在山腰。”

从村寨边至山脚河谷的整个下半山,是层层梯田。这里气温较高、湿度较大,适于稻谷生长。哈尼族农民依着山势利用每一寸土地、每一个角落,所开梯田每层大小不一,错落有致,重重叠叠,直挂山腰。在梯田间修有道路,行走方便,易于耕作。

水是农业的命脉。在亚热带哀牢山区哈尼族的梯田农业中,水以奇特的方式贯穿于农业生态循环中。高山森林孕育的溪流水潭被哈尼族引入盘山而下的水沟,流入村寨、流入梯田,梯田连接,水沟纵横,泉水顺着块块梯田,以田为渠,由上而下,长流不息,最后汇入谷底的江河湖泊,又蒸发升空,化为云雾阴雨,贮于高山森林。

这种农业生态系统与亚热带哀牢山区的自然生态系统是密切吻合的。如此巧妙地适应自然,利用自然,变自然生态为农业生态,是哈尼族勤劳智慧的结晶。这种农业生态系统,沉淀着哈尼族悠久的历史,反映着哈尼族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把握,维持着哈尼族定居哀牢山区的上千年的生存与文明[1]。

(二)完整而独特的水利系统

哈尼族农田水利是由哀牢山亚热带山高谷深的地理气候环境所决定得,是哈尼族人民适应自然和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独特成果。据有关资料分析,五万亩森林的蓄水量相当于一座容积万立方米的小型水库。按此推算,哀牢山森林植被可蓄水万立方米,对稳定哀牢山地区的水分平衡具有巨大的作用,是哀牢山地区和周围农业稳产高产的重要保障。哈尼族在每座悬挂着梯田的山腰,都挖出数道水沟,这些水沟像银链一样缠住大山。平时,道道大沟接住了高大山体和森林中渗出的泉水;雨水季节,漫山流淌的山水被水沟接住,顺着大沟流入梯田。每道大沟的上源都通往高山森林中的水潭、小溪和河流。有的水沟长达数十里,跨越邻居=县,直接水源,这样可保持农田用水长年不息。元阳县洞浦村,仅有梯田亩,而盘山而下的水沟竟有22条,其中大沟5条,中沟4条,小沟13条;攀枝花乡的情况更为惊人,有水沟条,其中仅大沟就42条。大沟就是直接水源的沟渠。从高山顺沟而来的泉水,由上而下注入最高层的梯田,高层梯田水满,流入下一块梯田,再满再往下流……直到汇入河谷江河。这样,每块梯田都是沟渠,成为水流上下连接的部分。山水遥遥而来,夹带碎石泥沙,为了防止梯田沙化和堆集碎石,哈尼农人在沟水入田处挖一深坑沉淀沙石,在此清除石沙十分方便。

这种独特的山区梯田农业的水利工程是千百年来生产经验的积累,是勤劳智慧的结晶。兴修水沟关系到梯田农业的成败,是集体的大事业,而且还不仅仅是一村一寨的小集体的事。水沟跨州连县,盘山绕岭,密如蛛网,灌区内所有的人都视水沟如命根,对水沟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不但兴修时出力,护养沟渠也为己任。沟渠稍有破损,谁见谁修,蔚然成风。每年冬季,各村出动,疏通沟渠,砍去杂草,培堤筑壁,维修一新。这种集体主义风尚是哀牢山梯田农业所决定的,反过来,它又促使哈尼族梯田农业不断保持、发展和完善。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和长期的梯田农业实践中,哈尼族人民形成了一种不成文的水规。这种水规是根据一股山泉或沟渠的灌溉面积,由这一面积内的农户依各自的梯田数量共同协商,规定其用水量,然后按泉水流经的先后,在沟与田的交接处横放一块刻有一定流水量的木槽,水经木槽口流入各家梯田。这种约定俗成、代代不逾的水规,为维持梯田农业系统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水利系统设计的巧妙体现在它满足了多种功能的需求:为村寨中的人们提供生活用水和饮用水,为设于村寨中的水碾、水碓、水磨等设施提供水能资源,为梯田提供灌溉水源和施肥途径,还为整个景观提供洪水排泄的渠道。

这个水利系统体现了它与自然环境的完美的结合。年,云南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灾,许多地方栽插受阻,颗粒无收,但红河南岸哈尼族的梯田没有受到干旱的影响,按时栽插,长势良好,丰收在望。哈尼族梯田水利系统的科学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三)完整的农业耕作制度

哈尼族的梯田农业,是利用哀牢山区地貌、气候、植被、水土等立体性特征,创造出的与自然生态系统相适应的良性农业生态循环系统。它在云南亚热带哀牢山大山地理环境中,在哈尼族长期的农业实践和社会发展中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形成了整套较为科学、严谨的梯田耕作程序,以及相适应的富有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土地、森林和梯田管理制度。

1.农业知识系统

由于哀牢山区地形地貌及气候的立体性,哈尼族的层层梯田,从山脚到山顶就处于不同的海拔高度及不同的气候带中,于是哈尼族的梯田农业,从梯田营造、水利灌溉、谷种选择、田间管理等方面均呈现极为特殊的复杂局面。仅以稻谷品种的培育选择使用为例,即可看出哈尼族在复杂环境和复杂梯田生态中的创造力所达到的惊人程度。在爱老上区,哈尼族培育使用的传统稻谷品种达数百种,仅元阳县哈尼族就拥有本地品种个。这些品种分别在不同的海拔高度及气候带中使用。在海拔-米的气候温凉的上半山,使用小花谷、小白谷、月亮谷、旱谷、冷水谷、抛竹谷、冷水糯、皮挑谷、雾露谷、皮挑香等耐寒稻谷品种;在海拔-米的气候温和的中半山,使用大老梗谷、细老梗谷、红脚老梗、老梗白谷、大白谷、麻车、蚂蚱谷等温性高棵稻谷品种;在海拔-米的气候温热的下半山,使用老皮谷、老糙谷、大蚂蚱谷、木勒谷、勐拉糯、七月谷等耐热品种;在海拔-米的炎热河谷,使用麻糯等耐高热稻谷品种。在哀牢山区,由于地形、气候付赞到“隔里不同天,一山分四季”的地步,因而绝大多数稻谷品种适应面积往往不超过一万亩,有不少品种只在几百亩甚至几十亩中适用。于此可见梯田农业生态的极端复杂性,以及哈尼族在哀牢山大自然进行物质交换时所付出的艰辛努力。

同时,哈尼族的稻谷品种,无论高山耐寒的、中山温性的,还是低山耐热的,一般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易脱粒。哈尼族梯田处于不同的气候中,稻谷成熟有先有后。由于哀牢山气候多变,先成熟者必须尽早收割,在田间用谷船尽快脱粒,将谷子背回寨中;继而随熟随收,保证颗粒归仓。如果稻谷难以脱粒,不仅劳动强度增大,耗费时日,而且严重地影响和拖延逐步成熟的稻谷收割,气候一变,造成丰产不丰收。另外,哈尼族田在山下,人在山上,如果脱粒不易,又担心气候变化,就需收割后连稻谷棵一起背回山寨,劳动强度将大大增大;而且哈尼族所居无平地,无法在村中建打谷场,连茎稻谷背回村寨,徒劳无益,且造成更多麻烦,还不能保证颗粒归仓,万无一失。所以,在哀牢山特殊地理气候环境中,梯田稻谷必须易于脱粒,随熟随收,方能保证丰收丰产。第二个特点是高棵。高棵,即稻谷长得高、稻草长。这个特点真是意味深长。哈尼族住房为土墙草顶。为了保证冬暖夏凉的居住效果,哈尼族每一二年更换厚重的住房草顶,这就需要大量的长棵稻草;另外,耕牛是哈尼族梯田农业的重要工具和劳动者。夏季植物茂盛,哈尼族野放耕牛使其自行啃草,春秋农忙,喂以粮食和稻草使其奋力耕田,冬季万物凋零,耕牛入厩,全靠稻草过冬,这也需要大量的稻草。高棵稻谷正好满足了这种生产生活需要。

从稻谷品种选育就考虑到自然生态和梯田农业生态的需求,考虑到梯田农耕生产特性及山区居家生活的需求,这是哈尼族对生态环境的深度认识和把握。值得特别重视的是,这种从稻谷品种到生产(脱粒)到生活(稻草使用)的联系,是有效利用自然环境资源,依自然生态系统对生态系统效应的改造利用,从而形成人为的生态农业系统,构成有序的生态农业效应。这种生态农业效应实际上贯穿于哈尼族梯田农业的整体和所有环节之中。

2.农业技术系统

在对哀牢山区自然生态环境的深度认识和建构梯田生态农业的生产实践过程中,哈尼族创造出了一整套勘称山地农耕绝技的特殊功能。诸如开挖梯田、兴修水沟、施肥、选留谷种与栽插水稻、土地利用与作物生态结构等。以一年为周期,梯田耕作程序如下:挖头道田、修水沟、犁、耙、施肥、铲埂、造种、泡种、放水、撒种、薅秧、铲山埂、挑谷、打谷、晒谷等20多道工序。

现以哈尼族施肥为例,可看出其巧夺天工的科学技术含量。哈尼族高山梯田农业系统中的施肥、增加地力的方式十分独特。可以说,这种方式是哈尼族梯田农业的独创,因为至今同样的方式仍未在其他地区、其他民族的农业中发现。哈尼族梯田农业的一大特征是田水长流,以田为渠,长年不息。可以说是一种活水粮食种植业。这与内地和平坝的水田农业完全不同,内地田水灌满,即行关田保水,这有利于所施肥料的保持和稻谷用水的保持。而哈尼族活水种植则是利用高山流水来进行施肥。在云南亚热带哀牢山区,山高谷深,行走不便,不要说使用汽车、马车、小推车,就是扁担这样的工具也不适用,田间驮运的装载工具就是背箩。如此,要像内地及平坝那样施肥是不可能的。然而,哈尼族却在哀牢山崇山峻岭中,创造出了独特的施肥方法。这就是利用高山流水把肥料直接运送到田里。

一方面,梯田用水来自深山老林,原始森林中的大量腐质物顺流来到田间;另外,当地民族的牲畜往往野放山林,雨水将人畜粪便冲至沟渠,顺水而来加上水中固有的养分,因此,哈尼族梯田所用之水有较强的肥力。流水长年淌过梯田,这是一种自然的施肥。

另一方面,是人为的施肥。梯田的田埂十分高大、杂草丰厚,每年春耕,首先就是将杂草砍下焚烧于田,再行耕种。然而,最为重要也别出心裁的施肥方法是“冲肥”。冲肥有两种:一是村寨肥塘。在哈尼族各村寨,村中都有一个大水塘,平时家禽家畜粪便、垃圾灶灰积集与此。栽秧时节,开动山水,搅拌肥塘,乌黑恶臭的肥水顺沟冲下。滚滚而来,流入梯田、另外,如果某家要单独冲畜肥入田,只要通知别家关闭水口,就可单独冲肥入田。二是冲山水肥。每年雨季到来,正是稻谷拔节抽穗之时,在高山森林积蓄、沤了一年的枯叶、牛马粪便顺山而下,流入山腰水沟。这时,正是梯田需要追肥的时候,届时,村村寨寨,男女老少一起出动,称为“赶沟”。漫山随雨而来的肥料在人们的大力疏导下,迅速注入梯田。

这种施肥方式为云南亚热带哀牢山区哈尼族梯田农业生态文化所独有,是巧夺天工的独特创造,是梯田水资源管理和利用的特技,是哈尼族高山农业生产经验的集中体现。

然而,过去有的调查研究者认为哈尼族不懂施肥,从不见在梯田中施肥,并以此说明哈尼族梯田农业的缺陷和原始落后性。这是对哈尼族梯田农业缺乏真正的认识和了解。其实,哈尼族能够在险峻的地理环境中创造出与自然生态系统绝妙吻合浑然天成的雄伟梯田,维持并发展了上千年的哀牢山农业文明,必定有其农业较完善的体系。施肥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完善的农业体系所必备的。实际上,哈尼族不仅以独特的冲肥方式在梯田里施肥,还以更独特的方法在施肥的同时杀虫防虫害。在秧田和种子田里,哈尼族施用绿肥。绿肥以各种植物包括其他地方不用的紫茎泽兰或飞机草加入蒿类植物泡入水塘,任其腐烂发酵。蒿类植物其性苦辣,既可肥田,又能杀虫防虫。

仅从以上三个方面就可看到哈尼族梯田农业的科学性,而哈尼族所创造和运用的一整套特殊农耕技能科学严谨而又十分生动、集中体现出哈尼族梯田农业生态的外部特征和内在本质。

参考文献:

[1]王清华,梯田文化论--哈尼族生态农业[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文章选自:王清华,哈尼族梯田文化三题[A].,《首届哈尼梯田大会(中国·红河)论文集》[C].,史军超、白海思主编,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P-。

作者简介:王清华,男,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空白

温馨提示:

本文“哈尼族梯田文化三题”主要分为

一、梯田的科学性;

二、梯田的文化性;

三、梯田的唯一性。

由于篇幅较长,这一期仅与您分享梯田的科学性,下期将继续推出:梯田的文化性。

输入

来源:梯田布谷鸟

编发:李东明

中国哈尼城·绿春新区规划

哈尼原创歌手李书愿新歌,唱出勤劳欢快的《哈尼人家》跳上全国大舞台的绿春哈尼族舞蹈《闹宴》在哈尼神山有个阿倮欧滨森林公园绿春城市形象宣传片央视财经频道中的绿春哈尼长街古宴《云上绿春》换个角度看绿春,原来东仰这么美旧城改造,还原一个原始古朴的“哈尼家园·生态绿春”绿春微电影《父亲的谎言》[视频]一条长龙在山梁,航拍绿春县城带给你不一样的感受

赞赏

长按







































北京什么医院白癜风最好
济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aodoukou.com/zljz/3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