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方中医药
点击上方“TCM那些事”即可订阅 中医药(TCM,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传统定义是指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医学及药学体系,从上古时期神农尝百草,一直到现代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建立,纵贯中华文明史,横跨上下五千年。这一次,本文作者想用“拆方”的形式,将“中”“医”“药”三字拆开,说文解字,咬文嚼字,分别论述。 中 中,事物的内部。字形采用“口”作字根。中间的一竖丨,表示上下贯通。《说文解字》解释为:“从口丨。下上通也”。 中 国 京城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诗经·大雅》 中央之地,八方汇通,我喜欢这个解释。古人认为,天圆地方,中国在世界的中心,视为中央之国。禹治水而划九州,遥看共工和不周。《尚书正义》注: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大国曰夏。是谓华夏。 记得过去看过一段对于“王”字的解释,极为精辟。“王”中的三横分别对应着天、地、人,参透天地人者,即为王。而“中”字细思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居于内而通上下,连接天地,何等气概!小小的汉字,一笔一划蕴含的是古人超前的智慧、博爱的胸襟和人生的领悟。中医为整体医学,讲求天人合一,与天地人的理论相辅相成。喜欢五月天《如烟》里的一句歌词:“人间瞬间天地之间,下次我又是谁”。来自天地,也终将回归天地。法于自然则寿,这,便是中医的养生。 对于“中”,还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口为3画,“王”里代表天地人的三横也为3画。3,是个很值得推敲的数字。贯穿口三画则连接天地,参透天地人3横则为王。为什么说“三分天下”而不是五分六分;为什么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而不是一个两个;为什么说“三个女人一台戏”、“一时三刻”、“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三人成虎”、“三阳开泰”,而不是其他的数字呢?《道德经》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太神奇,以至于我找不到合适的理由对其进行科学的解释。 中,中医药,中华,中国,与天地并存,与日月同辉。 医 大医精诚 ———唐·孙思邈 医 学 医,古文的写法是这样子的——醫。《说文解字》释:“治病工也。殹,惡姿也;醫之性然。得酒而使,从酉。” 周禮有醫師,食醫,疾醫,瘍醫,獸醫。在几千年前,古人就发现酒能驱寒暖身,治疗疾病,因此被当时的医师广泛使用。传说战国时神医扁鹊的换心手术就是用药酒当做麻醉剂使用的。一些后续发现的药物也被制成酒剂,酊剂等,故医字的古文以酒做底,表明了酒文化在中医药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那么,问题来了,中医的医到底是什么医?有的人说,中医是玄学,精神安慰剂罢了。有的人说,中医是伪科学,忽悠人的。我说,中医是科学,是一整套系统而完整的科学。就像黑洞、虫洞、时空弯曲和多维空间一样,只是以我们目前的科技和理解能力还达不到那个高度,但并不能说这些都是假的不存在的。 存在即合理,更何况是中医这样一个存在了几千年的理论体系。中医学中有一句名言:“不知《易》,不足以言大医”。明朝著名医家张介宾所著《医易义》中明确地提出了“医易同源”,指出了医易相通的理论根源,即“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源者,同此变化也”。“医易同源”的最终根据就在于《周易》中所说的阴阳变化之道。中医理论来源于对医疗经验的总结和阴阳五行思想。其内容包括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藏象、经络、体质、病因、发病、病机、治则、养生等。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专著《黄帝内经》问世,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时至今日,中国传统医学相关的理论、诊断法、治疗方法等,均可在此书中找到根源。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的,它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以探求其内在机理。 因此,中医囊括了中华民族深远的文化和古人对于天地自然深刻的领悟,与其说是一门学问,不如说是一件艺术臻品,一件在世界上下五千年熠熠生辉的宝藏,一颗在未来五千年仍将光辉璀璨的明珠。 当西医的还原论还原到夸克,当现有的科室越分越细,医学与人文体无完肤,基础与临床隔河相望,医生离病人越来越远,这样的医学研究,这样的医学教育不改行吗?樊代明院士说:“医学实现了科学化,但丢掉了人文关怀;医学实现了现代化,但丢掉了先进性;医学实现了国际化,但是丢了民族性;医学实现了智能化,但同时丢掉了真实性。你说医学还是医学,你说医生还是医生吗?”现代需要中医,现代呼唤中医,因为它在治病救人的基础上体现出的,更是人文的关怀,文化的纽带,传统的继承。它能提供给我们的,是整体观的智慧,是天地间、人世间的智慧,受用终生。 药 药 物 医者不辨药, 如将不识兵。 何以愈沉疴, 兴叹汪洋中。 对于中药的喜爱,出自一首古诗四季歌: 春风和煦满常山,芍药天麻及牡丹; 远志去寻使君子,当归何必找泽兰。 端阳半夏五月天,菖蒲制酒乐半年; 庭前娇女红娘子,笑与槟榔同采莲。 秋菊开花遍地黄,一回雨露一茴香; 扶童去取国公酒,醉倒天南星大光。 冬来无处可防风,白芷糊窗一层层; 待到雪消阳起石,门外户悬白头翁。 此诗既符合一年四季的特征,又加入20余味中草药名,读来朗朗上口,极富情趣,妙哉,妙哉。 药,古文为藥,用以治病的草木。字形采用“艸”作边旁,“乐”是声旁。《说文解字》释:治病艸。玉篇引作治疾病之艸緫名。从艸。樂聲。 中药分道地 游子有家乡 寄 托 中药,取于自然,集天地之精华而成,弥足珍贵。《神农本草经》首创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又是一个神秘的三!)。今天,抛开其主治归经不言,我们来谈谈中药中包含的人文情怀。 酸苦甘辛咸,喜怒哀乐殇。生命往往如电光火石,真实的质地,悲喜交加,苦中作乐,笑中带泪,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如同本草的五味,以各自的方式,涵养人生。——《本草中华》 千百年来,多少文人墨客留下了关于中药的诗词书画,每一味中药又都有着自己的传说和故事,这些诗、这些故事,丰富了历史的滔滔长河,沁润着古老的中华大地。唐代张籍在《答鄱阳客药名诗》中就用四种中药寄托自己的情感: 江皋岁暮相逢地,黄叶霜前半夏枝。子夜吟诗向松桂,心中万事喜君知。 曾看完《本草中国》的纪录片,里面讲述了一代代执着的采药人或老药工,他们付出了青春和汗水,在守望着中药的传承。 人们匍匐在大地,以最谦卑的姿态,寻觅着自然的馈赠。来的时候,山是山,水是水,走的时候,山是水,水是人。从此,愿你阅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愿你付出甘之如饴,所得归于欢喜。愿你心上没有补丁,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模样。 最后,用自己过去写的一段话来抒发作为一名中医药人的此情此感: 当二花遇上了连翘,大黄遇上了芒硝,桂枝遇上了白芍,我,遇上了你。从此,胸膛有了温度,世界不再荒凉。氤氲天地,本草人生,驰骋巍峨天上。 欢迎你将你的中医药故事与大家分享~ TCM那些事,换一个视角将大医文化与你轻诉 ? 冬去春来 星月盈亏 平静绵长时光里 愿你做世间皎皎的动人美景 荏苒冬春道寻常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aodoukou.com/zljz/3059.html
- 上一篇文章: 经前调气经期调血经后调肾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