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乌梅丸的临床应用,治寒热错杂疾病
导读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为厥阴病之主方。咱们在临床中袭用该方诊疗过几种疾病,收到了较好成效。今择数例报导如下,供同志参考。 例1潘某,女,29岁,已婚,干部。患者因剑突下剧痛半天而于年3月8日住院,住院诊断:(1)胆道蛔虫;(2)初期孕珠(2个半月)。用西药和胆道驱蛔汤诊疗3天失效,故转来我处医疗。症见:痛苦甚剧、按腹迂回、面色青白、大汗出、手脚厥冷;自诉心下痛而彻背、时做时止、喜温喜按,心中略感烦热,渴喜热饮,不饥不食,吐逆,曾呕2条蛔虫,逐日大便2次、质溏色淡,小便淡黄,停经已2个余月,脉沉细弦,舌质淡、苔薄白、舌上有椭圆形红点。诊断:蛔厥,厥严寒热繁杂。诊疗:投以乌梅丸方,药用乌梅18克、炮附片9克、干姜7.5克、蜀椒4.5克、桂枝9克、北细辛3克、胡黄连6克、黄柏3克、党参6克、当归4.5克。患者服药1剂,痛苦大减。继服1剂,病症缓和而出院。按:《伤寒沦》中虽有“蛔厥者,乌梅丸主之”的明文,然乌梅丸中有附、桂、姜等碍胎之品,能否能用于患蛔厥的妊妇?咱们以为,若属于厥严寒热繁杂证,用之则不妨。 从本例来看,其症现口渴,心中烦热,为上热之症;不欲食,心下痛而喜温喜按,吐蛔,大便溏薄,部下寒之象。 例2何某,男,3岁。年4月14曰初诊。患孩于7个月前起病,发烧,逐日便脓血10余次,某院依照化验成效诊断为急性细菌性痢疾,经用氯霉素后病症根基消逝。 1个月后又复发,数月来虽屡次利用西药,仍屡次爆发,病势渐至寂静。患儿羸弱痿顿,面白唇淡,手脚厥冷,喜倦卧,心烦担心,不时哭,口渴,不欲食,有意恶心干呕,腹软喜抚摩,最近逐日大便5~6次,屡屡量少,努责问出,有意纯为白色脓液,便时哭泣而面青,小便清利。 脉沉细而弱、左略弦,指纹沉淡不显,舌质淡,苔薄白。体温37.9℃(肛),血向例:赤色素8.5克,红细胞万/立方毫米,细胞3,/立方毫米。 诊断:久痢,厥阴兼太阴、寒热真假挟杂。诊疗:小红参6克(另煎)、当归6克、乌梅9克、炮附片4.5克、干姜6克、桂枝3克、北细辛1.5克、蜀椒2.4克、黄连7.5克、黄柏3克。服药3剂后,大便转为逐日2~3行,其色淡黄,挟小量脓液,余症均减;继服两剂,诸症大减。后以香砂六正人丸合左金丸、参苓白术散善后,其病告愈。按:本例症现肢厥倦卧,下痢色白,小便清利,为肝经虚寒之象,心烦口渴,为内有积热;大便努责问出而面青,脉左弦,为肝失疏泄,克害脾土。 同时,患儿久病不愈,羸弱痿顿,面白唇淡,不欲食,指纹沉淡,脉细弱,是性情衰弱、肝血不够之证。因而可知,本病为厥阴兼太阴、寒热真假挟杂、以虚为主之久痢,故咱们用寒热并投、攻补兼施的乌梅时,以红参为君。 红参 例3张某,34岁,干部。年4月15日初诊。患者素有“胃痛史”,最近痛苦频仍,曾做胆囊造影,发觉胆囊内珍稀个绿豆大透光结石;4天前倏地觉剑突下剧痛,向背部喷射,急诊住入某院。 前日浮现畏寒发烧,右肋缘下可涉及鸭蛋大包块,确诊为胆结石并发胆囊炎,因患者谢绝手术而保守诊疗,用药后病虽稍减,但痛苦仍较猛烈,故主动出院前来我处。 症见心下阵痛而拒按,痛引胁背,痛甚则身恶寒而肢厥,痛减则手脚微转温,不欲食,稍食则恶心吐逆,心下炽热,口渴欲热饮,大便5日未行,小便黄、尚利,面微黄而隐现赤色,目不黄;脉沉弦、略数,舌质淡红、苔略浮黄。遂邀姚荷生老中医会诊,诊断为厥阴阴阳繁杂证,投以乌梅18克、炮附片6克、干姜6克、蜀椒4.5克、桂枝4.5克、北细辛3克、黄连7.5克、黄柏6克、党参4.5克、当归4.5克。 患者服药3剂后,肢厥已除,心下痛苦大减,知饥欲食,大便逐日1行,脉沉已起;但满身微热而发痒疹,面红,头昏头痛,口苦而渴,故改投连梅汤合金铃子散加减,共服5剂;继用丹栀自在散6剂,其病即愈。13年来从未复发。 按:本例有如下几个病症吻合《伤寒论》厥阴病提要:渴,心中疼热,不欲食,食即吐;再贯串其面色隐红、便秘、舌苔浮黄、脉略数等热症,以及身恶寒、肢厥、胁痛、脉沉弦等寒症,其病机确属厥阴阴阳寒热繁杂,故投以乌梅丸。患者服药后,脉沉见起,肢厥转温,此为阳胜阴却,病情向愈之佳象。例4田某,女,29岁,员工,年4月27日初诊。患者成家7年尚未怀孕,男女两边曾经检讨,均未发觉反常。 自诉经前5~6天小腹冷痛,得温稍减,伴手脚厥冷,但心下炽热,心烦易怒,口干苦,消渴,喜温饮,喧嚣易饥,食后呃逆,气上冲胸,旋即吐逆,尿黄,大便尚可。月信愆期3?5天,量少色暗,挟小量猪肝色血块,4天净,白带少。脉细涩,略弦数,舌质淡红,苔白略厚。 诊断:不孕,厥严寒热繁杂、兼有瘀血。诊疗:乌梅24克、黄连6克、黄柏6克、炮附片7.5克、干姜6克、蜀椒4.5克、桂枝6克、北细辛2.4克、党参9克、当归12克、桃仁9克。 嘱经前服7剂。患者于5月15日发端服药,6破晓经至,经前腹痛大减,吐逆肢厥已除,月信量稍增加,色略转红,但口苦心烦加剧,消渴饮冷,面生疖肿,舌红苔黄,脉细数而涩。 转用连梅汤加僵蚕、银花、丹皮、红花、泽兰、服5剂后,症减;7月9日继服5剂,诸症消逝。患者于年9月份至我院妇产科检讨,确诊为早孕,并于往后安产一男孩。 按:经产之疾,多和肝脏气血均衡相关。本例所现诸症,为一派厥严寒热繁杂之象;同时,其脉细涩、经前腹痛、经下暗红血块,则为邪滞肝血,故此病属厥严寒热繁杂而兼瘀血呆滞之证,可用乌梅丸加桃仁停止诊疗。 患者服药后,腹痛大减,肢厥吐逆等寒症已除,属阳胜阴退、病趋好转,但口苦心烦加剧,脉更数,面生疖肿,当为热药太重产生的阳复太甚之流毒,这是用乌梅丸时应重视之点。 例5余某,男,44岁,工人。年5月17日患者于喝糖水时倏地昏倒,肢厥抽搐,急诊入我院挽救,那时检讨血压为/毫米汞柱,经打针降压药和脱水剂,4小时后神色转清、血压降至时时。 从此此后的4个月中,患者虽对峙服西药和镇肝潜阳的中药,但仍爆发8次昏倒,爆发时血压常蓦地升至?/~毫米汞柱,不爆发时血压全面时时。 咱们遂请姚荷生老中医会诊。患者爆发昏倒时症现:兄弟厥逆,战寒抽搐,神色昏倒,面红多汗;自诉食油腻则头昏耳鸣,愤怒和过劳则发昏倒,常觉右胁下及心下隐衷,心悸,消渴喜冷饮,有意口苦流涎,善饥能食。 大便日三、四行,坠急不畅,质溏臭秽,色青黄,溺频色黄;脉弦滑,舌质淡红、舌苔厚滑微黄,有裂纹。 诊断:痉厥,厥阴风动、寒热繁杂。诊疗:乌梅60克、黄连30克、黄柏9克、炮附片7.5克、干姜7.5克、北细辛4.5克、蜀椒4.5克、桂枝7.5克、党参7.5克、当归4.5克。依照《伤寒论》中乌梅丸的制法,制成梧桐子大的蜜丸,嘱每服10粒,日3服。 若头晕显然时,可每服30粒,连服3~5天。患者按法服上丸约1斤半后,诸症消逝,未再爆发昏倒,血压不停保持在~/86~96毫米汞柱之间,7年来从未中断太重膂力做事。 按:患者症现脉弦,头昏耳鸣,昏倒抽搐,为肝风上扰;大便坠急而色青,系肝风下迫;肢厥而战寒,乃因于寒;口苦,消渴饮冷,善饥能食,面红多汗,苔黄脉滑,显然又属有热;右胁及心下隐衷,知病在肝;爆发昏倒时神色昏倒,为邪扰厥阴心包。 综上所述,本病当为厥阴风动、寒热繁杂、热多寒少之证,故姚老中医用乌梅丸敛肝熄风、泄热祛寒,并针对其病机重心,重用了酸收熄风之乌梅和苦寒清热之黄连。 知道练习阐述,乌梅丸的诊疗范畴并不限制于蛔厥和久痢,而可用于诊疗多种疾病。那末,怎么知道和袭用乌梅丸呢?咱们的知道是:一、必需依照中医基本理论来知道乌梅丸中医以为,厥阴为两阴交尽、一阳初生之经,故其病发常因阴阳彼此消长而产生阴阳繁杂之势。 厥阴肝脏属木,能生火而生于水,兼具天性截然相悖的母子瓜葛,一旦均衡均衡,母子同受其扰,则可致使上热下寒挟杂之机;“厥阴之上,习俗主之”,风善行而数变,可同时挟寒热而动;木能克土,肝病可致脾虚,能产生真假繁杂的病理机制。 以是,厥阴病以“厥阴风动、阴阳寒热真假繁杂”之病机为特性。后代不少医家以为此种病机的关键在于阴阳寒热繁杂,故时时将其定名为“厥阴阴阳繁杂证”或“厥严寒热繁杂证”,并以为此证为厥阴主证之一,这类提法是吻合中医基本理论的。乌梅丸这一丹方,恰是针对厥阴阴阳繁杂证设制的,方中以乌梅酸收熄风为主;在补虚方面,以人参补气,当归补血;在驱邪方面,用附、桂、姜、辛、椒温以祛寒,用黄连、黄柏清以去热,是诊疗厥阴阴阳繁杂证的丹方,故为厥阴主方之一。二、对于厥阴阴阳繁杂证的诊断大都《伤寒论》注家主见把厥阴病提要中的病症(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只)和厥热来往做为厥阴阴阳繁杂证的要紧病症。咱们根基批准这类见解,由于这些病症反响了厥阴阴阳寒热真假繁杂的特性,也大概吻合临床理论。不过,咱们依照临床实例中调查到的状况,贯串《伤寒论》相关厥阴病的论说,主见把“肢厥,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恶心吐逆,腹痛”做为厥阴阴阳繁杂证要紧的辩别诊断根据。 咱们以为,凡临床呈现完备上述诸症中的大部分病症、而又同时兼具寒热两类症象者,则可诊断为厥阴阴阳繁杂证。这是咱们发端拟订的厥阴阴阳繁杂证的诊断准则,特提议来和众人商议。 三、依照不同状况灵便袭用乌梅丸厥阴阴阳繁杂证的病因病机很是繁杂,在不同的患者身上,病因病机的着重各不雷同,这就决意乌梅丸中各样药物份量的配等到其加减袭用必需灵便控制。若寒重热轻,则宜在乌梅丸中重用附、桂、姜、辛、椒,轻用黄连和黄柏;若热重寒轻,则宜重用黄连、黄柏,而减弱辛热药物的用量(如例5);若肝风残虐,则须重用乌梅(如例5) 若虚多实少,则宜重用人参和当归(如例2);若病涉血分,则可于方中插手理血之剂(如例4)。同时,其加减还可参考后代的连梅汤和理中安蛔汤等方。惟有云云,才气纠无误、更精深地袭用乌梅丸。 文章原因:江西医药 长按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elane.com/zlgs/14443.html
- 上一篇文章: 从湿热浊毒入络论治难治性痛风
- 下一篇文章: 陈如泉运用软坚散结法治疗结节性甲状腺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