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终于认识到,当初把核武器拆了个精光
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乌克兰和俄罗斯陷入了长期的军事对峙。在此背景下,乌克兰经济不断下滑,民生凋敝,从“欧洲粮仓”变成了欧洲最穷的国家。 于是,乌克兰决定投入西方的怀抱,对抗俄罗斯。 但乌克兰并没有收到西方国家承诺的援助,西方国家将乌克兰看作一枚地缘棋子,只给乌克兰提供了非常有限的武器装备,并拒绝乌克兰加入北约。 乌克兰深知,自己无力抵挡俄罗斯的进攻,美国和北约是自己的救命稻草。为了拉美国下水,乌克兰驻德国大使声称,如果不能加入北约,乌克兰就会考虑重新拾起核武器,恢复自己的核大国地位。 30年前苏联刚解体时,乌克兰继承了大量的核武器,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大拥核国,但短短十年的时间,乌克兰就变成了一个无核国家,以至于面对外来势力时,显得毫无还手之力。 年,克里米亚半岛归属俄罗斯后,乌克兰军方高层表示,十分后悔当初销毁了核武器;世界大国的保证只是一张空头支票,并没有为乌克兰带来安全。 毫无疑问,乌克兰销毁核武器,是“自废武功”,失去了与北约讨价还价的资本。 本期我们就来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乌克兰“去核”的来龙去脉。 核武器 苏联解体 二战时期,乌克兰是苏联反攻德国的利刃;冷战时期,乌克兰是苏联对抗西方的前沿阵地。因此,苏联在乌克兰进行了大量建设,将乌克兰打造成了苏联的工业基地和军事基地。 苏联对乌克兰的投资,让乌克兰具备了极强的军事科技和武器制造能力,拥有一大批高端军工制造企业,比如建造出“库兹涅佐夫号”和“瓦良格号”航母的,苏联最大造船厂——黑海造船厂,生产了62%对空导弹和42%战略导弹的南方机械制造厂,研制高端航空发动机的马达西奇公司等。 年,苏联解体。各加盟国根据军队和武器所在的国家,对苏联的遗产进行了划分,其中乌克兰分到了苏联35%的军事力量。据统计,乌克兰一共继承了辆坦克、辆装甲车、架飞机、艘军舰、门火炮,以及将近家军事企业,万名职工。 除此之外,苏联庞大的核武器库也被四个国家瓜分,他们分别是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和白俄罗斯。乌克兰分到了个核弹发射井,多枚洲际导弹核弹头和枚战术核武器,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大拥核国家,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 核武器的破坏力不用多说,当世界核武器的战略平衡发生改变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就开始联手施压,企图让前苏联加盟国放弃、销毁核武器。当然,这个目标不包括俄罗斯,不可能也不现实。 美国和俄罗斯是超级核大国,英国和法国也是拥核国家,乌克兰夹在俄罗斯和西方国家之间,是一个巨大的缓冲地带。如果乌克兰成为了核大国,就会给本就错综复杂的地区局势增加更多的不确定因素。更何况,乌克兰境内的核武器基本都是瞄准美国的,这让美国更加坚定了,要督促乌克兰“去核化”。 对此,俄罗斯也表示支持,因为乌克兰在苏联解体前后的表现,怎么看都不像跟自己一伙儿的,假如哪天调转枪口,将核武器瞄准俄罗斯,那可真就是把枪顶在脑门上了。乌克兰核武器对俄罗斯的威胁,甚至超过了北约东扩。结合当下的国际形势看,俄罗斯当时的考虑颇有远见。 中国也对此事表现出支持的态度。按照中国的说法,小国的实力有限,无法有效管理庞大的核武器库。当时东欧动荡,一旦发生政权更迭、或者核武器落到不法之徒手中,将会对世界和平构成严重的威胁。比如卡扎菲就来到过乌克兰,向乌克兰表达了购买核武器的意愿,并表示“钱不是问题”。 万一乌克兰穷疯了,真把核武器卖出去,后果是难以估量的。 此外,以“五常”为代表的大国们,还有一个心照不宣的共识。那就是,在自己拥核的前提下,世界上拥有核武器的国家,越少越好。 于是,美国和俄罗斯起了个头,一众西方国家紧随其后,开始对乌克兰威逼利诱。一边利用经济手段施压,一边又承诺给予乌克兰大量的援助,要求乌克兰放弃这批核武器。 乌克兰的考虑 乌克兰自己也明白,核武器对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作用。起初,乌克兰并不愿意完全放弃核武器,只同意销毁部分战略进攻性武器,并要求保留40%以上核武器。但没过多久,乌克兰改变了自己的决定,转头同意了美俄的要求。 原来,乌克兰遭遇了非常严重的经济危机。苏联解体后的几年时间,这种社会主义到资本主义转型期间的危机,在加盟国中非常常见。受经济危机的影响,乌克兰工农业产值急速下降,外债一度超过了70亿美元。大量的工厂因为缺乏原料和资金,走到了倒闭的边缘。乌克兰国内物价飞涨,很多必需品得不到供应,人民生活困难。 乌克兰经济危机 与此同时,乌克兰每年都要支付一笔高昂的费用,用来维护、保养、管理上百枚战略核导弹和上千枚核弹头。乌克兰的核工业处于瘫痪状态,俄罗斯拒绝提供维护和武器所需的零部件。如果想让核武器维持在战备水平,乌克兰还要投资数百亿美元用于科技研发,以乌克兰当时的国力,这显然是难以承受的。 此外,美俄还在不断施压,以发动经济和能源制裁为条件,威胁乌克兰放弃核武器。 毫无疑问,庞大的核武器,已经成为了乌克兰整个国家的负担。乌克兰没有财力维持自己的核武器,也没有能力应对,因保留核武器而引来的国际制裁。 最终,乌克兰在权衡利弊后,与美国、俄罗斯达成了协议。乌克兰对核武器进行全面的销毁,作为回报,美俄承诺给予乌克兰经济补偿和安全保护。对于乌克兰无力拆除的核武器,美国会提供无偿的援助。 拆除核武器 年1月,美俄乌三方在莫斯科签署了《关于销毁乌克兰境内全部核武器的三方协议》。协议规定,乌克兰要在7年内销毁全部的核武器,美国将给乌克兰提供1.75亿美元的拆除费用,同时为乌克兰提供1.55亿美元的贷款。美国还将购买拆除后核弹头中的浓缩铀,支付的费用由俄乌共享。 最重要的是,美俄承诺会给无核化的乌克兰提供安全保障。意思就是,你不需要拥有核武器,只要我们有就行了,我们会保护你。 中国政府也在年12月发表了声明,承诺不会对无核的乌克兰首先使用核武器或者核威胁,并在乌克兰遭到核武器的威胁时,向乌克兰提供安全保证。 随后,乌克兰又加入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与美俄英三国签署了《布达佩斯备忘录》。根据备忘录的记载,这些国家尊重乌克兰的现有领土和主权,“避免武力威胁乌克兰”。 得到大国的承诺后,乌克兰很彻底地执行了销毁核武器的“义务”,将境内的核弹头运往俄罗斯,拆卸加工成核燃料后再运回乌克兰。乌克兰第一任总统克拉夫丘克形容道,乌克兰不需要核武器,“乌克兰拥核,就好比猴子拿着手榴弹”。到了年,乌克兰已基本完成了去核化工作。 得知乌克兰销毁了大部分核武器后,美俄又盯上了乌克兰的战略轰炸机。在这一领域,乌克兰是不愿放弃的,乌克兰不愿拆除所有的战略轰炸机,这是乌克兰再次回归有核国家的保证。但人总是要吃饭,乌克兰长期经济困难,欠下了俄罗斯一大笔能源债务,经济想要发展,又离不开俄罗斯的能源支持。 恰好俄罗斯裁减核武器数量后,迫切需要强大的核投送能力。于是,年,俄罗斯和乌克兰一拍即合,乌克兰拿飞机来抵消欠俄罗斯的债务。随后,俄罗斯不顾美国的强烈反对,拿走了乌克兰的图-和图-95战略轰炸机。 乌克兰还清了债务,但丧失了空中核力量。 年4月,乌克兰销毁了最后一枚可用于实战的SS-24洲际导弹;10月,乌克兰军方又炸毁了最后一座核弹发射井。 自此,乌克兰正式成为了一个无核国家。 乌克兰的处境 然而,无核的乌克兰,真的得到安宁了吗? 乌克兰独立后一直走的是亲美路线,试图加入北约和欧盟,但由于西方国家对乌克兰的不认同以及俄罗斯的强烈反对,乌克兰一直没能如愿,反而是激怒了俄罗斯。 乌克兰克里米亚、顿涅茨克州和路甘斯克州的大部分人口,是俄罗斯族,他们并不想随乌克兰加入西方国家。这些地区有的宣布独立建国,有的被俄罗斯族武装控制,乌克兰地区变得动荡不安。 由于地缘的原因,俄罗斯对乌克兰问题十分强硬。他不可能坐视乌克兰投入西方怀抱,年,随着俄乌矛盾的升级,克里米亚半岛举行公投,被强行并入俄罗斯。俄乌之间冲突不断,乌克兰被战争的阴云笼罩。 现在看来,那个所谓的《备忘录》,也就是一张空头支票,西方国家除了政治站队,提供一些少得可怜的支持以及对俄罗斯加以制裁外,再没有了任何动作。讽刺的是,俄罗斯还是提议乌克兰销毁核武器,并承诺保护乌克兰主权的主要国家。 克里米亚事件发生后,国防委员会主席图尔奇诺夫回忆道:当初乌克兰认为,自己不需要核武器,而且对大国的担保深信不疑,但在战争来临时,白纸黑字的条约就变成了一张废纸。20年前,我们不仅放弃了核武器,连战略轰炸机、陆基导弹和成熟的核弹发射技术、也一并放弃了,现在看来,这是一个错误的决定。 显然,乌克兰已经后悔了。 如今,乌克兰又扬言要恢复核武器。但根据事实判断,这更多的是一种无助的呐喊。乌克兰已经在那次行动中,失去了几乎所有的核工业与核技术,不再具备研发和维护核武器的能力,更不可能得到国际的许可。“恢复核武器”,只是乌克兰政客们,试图“核讹诈”美俄的一种手段,也是他们发出的一声充满悔意的牢骚。 结语 在外界看来,是乌克兰轻信了其他国家的承诺,自废武功,才落得个如此下场。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也在国际会议上说:国家没有强大的武力就不能保护自己,希望其他国家引以为戒,不要学乌克兰,相信大国的保证。 泽兰斯基 但我们不妨设身处地地想,彼时的乌克兰,真的有更好的选择吗? 从前的苏联,就像是一个完整的人,乌克兰组成了苏联的一个部位,在苏联的社会体系中,乌克兰只需负责专项的事务即可。但苏联解体后,加盟国从苏联的“部位”,变成了一个个独立的国家。他们就不得不面对国家发展的所有问题。 乌克兰虽然继承了大量的军事力量,但其民生工业十分薄弱,无法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承担起国内基本的生活需求,自然也无力维护苏联的前朝遗产。 乌克兰就像是一个羸弱的人,手里握着巨大的财富,然后夹在北约和俄罗斯两个强盗中间。销毁核武器,还有获得援助、发展国家经济的机会,而倘若执意拥核,与两大阵营硬刚,乌克兰很可能受到全方位的制裁,撑不了多久就“原地爆炸”。 或许正如乌克兰第一任总统所说,乌克兰是一只“拿着手榴弹的猴子”,除了丢掉手榴弹,保全性命以外,没有更好的选择。 乌克兰“去核”,看似是当时的政客“过于愚蠢”,但归根结底,还是乌克兰自身过于弱小,“德不配位,核不配国”。 当然,泽连斯基的话还是有可取之处的,对我们也很有借鉴意义:永远不要把和平的希望寄托在其他国家身上,也不要轻易相信其他国家的许诺。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elane.com/zlgn/14650.html
- 上一篇文章: 为什么不孕不育越来越多真相你猜不到养生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