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青少年白癜风专家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5488017.html

我想边看文字边听节目

可以啊,你点上方音频就可以听节目啦

外来生物入侵是全球性的问题,严重影响入侵地的生态环境,损害了农林牧渔业可持续发展和生物多样性。近年来,入侵我国的外来物种数量呈上升趋势,目前已发现多种,成为世界上遭受外来物种入侵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央高度重视外来物种入侵的防控工作,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连续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李克强总理和韩正副总理提出明确要求,胡春华副总理多次专题研究部署防控工作,这充分彰显了我国对这项工作的重视,以及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那在今天的节目时间里,我们就请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付卫东为大家介绍农业主要外来入侵植物危害识别与防治。

主讲嘉宾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付卫东

乡村讲堂

年10月17日,国家颁布了《生物安全法》,并且在年4月15号开始实施。这是我国生物安全领域的一项基础性、综合性、系统性、领域性的法律,其中明确将外来物种入侵定义为生物安全重大风险因素之一。付老师,《生物安全法》中关于外来物种入侵都作出了哪些具体规定?

在第六十条和第八十一条,对制定外来入侵物种名录和管理办法,加强入侵物种调查、监测、控制、清除以及相关违法行为的处罚,都作出了具体规定。此外,非法引进、释放或者丢弃外来入侵物种情节严重的,甚至构成了刑事犯罪。

外来物种入侵在法条第六十条有了明确的解释,就是指对生态系统吸进物种带来威胁或者危害的非本地物种,经自然或人为的途径从境外传入,影响到我国生态环境,损害农林牧渔业可持续发展和生物多样性。我们国家目前对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工作总体形势上仍然是比较严峻的。

为什么说我们国家对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工作形势上是严峻的?

这是因为,第一,外来入侵物种扩散蔓延速度明显加快,并且呈入侵途径多样化、隐蔽化,入侵物种数量目前已经达到多种,进入21世纪以来,新增的外来入侵物种余种,平均每年新增5~6种,是上世纪80年代的10倍以上。

第二,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尚处在起步阶段,入侵物种的种类数量、分布区域、发生面积、危害状况等数据不足,这给防控工作带来了难度。

第三,应对外来入侵生物精准高效防控的技术还缺乏。

第四,公众参与意识薄弱。近年来,异宠的饲养、随意放生等因素也给防控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付老师,外来入侵物种都有哪些危害呢?

外来入侵物种给我国的农业经济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每年直接经济损失达亿元,马铃薯甲虫造成马铃薯产量减产30%~50%,严重的可达到90%以上,甚至绝产。在目前已知的种外来入侵生物中,农业系统就占50%,给农业经济造成的损失达61.5%左右。

外来入侵植物也给我国农业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比如紫茎泽兰使牧草减产30%~70%,黄顶菊使玉米减产15%~35%,空心莲子草入侵到我国南方果园,使其减产20%~25%。豚草危害玉米田或草场,也使其产生不同程度的减产,这个数字每年大概是45亿元左右。

生物入侵还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后果,使得本地生物多样性丧失,群落结构改变,生态系统很难自然逆转。豚草占领了野生大豆保护区,薇甘菊入侵到我国自然保护区,黄顶菊入侵北方农牧交错带,空心莲子草入侵洪泽湖,外来入侵植物给当地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生物入侵还威胁了人类健康和社会稳定。豚草花粉过敏症发病率每年大概是3%~13%左右,医疗费的统计数字大概是14亿元。紫茎泽兰本身产生毒素,可以毒死牛羊,年在贵州晴隆一个县就造成了1.5万头的羊死亡。空心莲子草危害防洪、泄涝、水产养殖等。随着一带一路战略全面实施,入侵风险逐步增强。随着电子跨境商务和口岸小额贸易,入侵路径不断增多。农业结构调整,极端气候频发,入侵危害日趋严重。因此我国生物入侵的危险和危害趋势依然是非常严峻的。目前,每年的生物入侵种类是90年代前的30~50倍,近10年来的入侵物种对农业产生重大影响的就占87%左右。目前已知的种外来入侵物种中,入侵植物是种,约占56.6%,其中80%对农业生态系统造成危害。

付老师,下面就请您具体来介绍一下外来入侵植物的防控。

那么外来入侵植物危害不同的生境,它侵占农田、草场,毒害家畜、传播疫病,影响农事操作。针对外来入侵植物的入侵,我们主要从入侵杂草、传播载体、入侵生境三个要素,通过它入侵、定植、扩散、危害4个过程,主要研究检验检疫、监测预警、应急控制、生态治理、资源化利用5项技术,最后集成一套全程综合防控技术体系,而我主要是做生态治理研究的。危害华北东北地区的主要是刺萼龙葵、黄顶菊、豚草、少花蒺藜草,危害华东中南区域的主要是空心莲子草、豚草、薇甘菊等。

付老师,首先请您给大家介绍一下薇甘菊危害识别与防治技术。

一个2公分的茎节,种到土里,三个月以后就可以萌发出个茎节,长度达1米左右,鲜重达到20公斤。因此薇甘菊又被称作“一日千里”,它有庞大的种子量,一株种子可以达到十几万粒。薇甘菊又称为植物杀手。在云南德宏的咖啡园,薇甘菊所到之处,咖啡全部因失去光合作用而死亡。

那么薇甘菊原产是哪里呢?目前在我国主要是分布在哪些地区呢?

它原产于中南美洲,属于菊科,假泽兰属。它是19世纪末引种到香港,20世纪80年代由香港传入广东沿海地区,慢慢地扩散危害成灾的。薇甘菊危害森林公园,这也是它最初扩散的地方,树有多高,它就可以长多高,把植物完全绞杀覆盖,失去光合作用而死亡。有很多游客不知道它的危害,还用它编织遮阳帽戴在头上,出了公园之后随处丢弃,造成了扩散和蔓延。薇甘菊还在荒地和裸地,成为了大自然的雕塑师。它随意攀附荒弃的建筑物、植物、树木等,在自然界中形成形态各异的群落。薇甘菊侵犯老百姓的房前屋后,原本可以种菜种花的地方全部被薇甘菊覆盖了。由于薇甘菊是属于匍匐生长的,盘枝错节的茎秆编织成巨大的网,它可以把池塘完全覆盖。薇甘菊入侵湿地,使得我国珍稀的红树林种类逐步地在减少。薇甘菊侵占林地,对次生林造成危害,影响了林地的多样性。薇甘菊还侵占农田和果园,使得咖啡、橘园、胡椒大面积减产,在广东、沿海地区、云南等地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薇甘菊是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主要分布于美洲、亚洲、大洋洲、非洲。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广东、云南、海南、广西等地区。

那么对于薇甘菊,应该如何防治呢?

对于薇甘菊的防治,我们遵循着大植保的原则,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合理采取相应的防控技术措施。针对薇甘菊的危害,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专门录制了《入侵者无声的绞杀》专题片,我也是作为专家跟随拍摄。

国际上对于薇甘菊的防控早已开始研究,最早的是CABI,原国际应用生物科学中心,科学家在上世纪80年代,在薇甘菊的原产地开展天敌调查工作,先后采集鉴定了39种控制薇甘菊的天敌,主要涉及昆虫、螨类、病原菌等,筛选出了对薇甘菊有着不同控制效果的天敌、昆虫以及病原真菌。广东昆虫所研究寄主植物防治薇甘菊,它利用菟丝子,一年生的旋花科的一种植物,它的茎寄主于薇甘菊茎杆上,对薇甘菊产生吸气,并通过吸气,大量吸取薇甘菊的养分而迅速生长,这种依附于薇甘菊的植物快速蔓延,从而使薇甘菊的生长受到了影响。这项技术目前在广东沿海地区推广示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薇甘菊入侵到云南,云南农大的教授主要研究替代控制薇甘菊。在薇甘菊苗期,由于它生长缓慢,采取植物种间竞争特性来抑制薇甘菊幼苗的生长发育,效果不错,对逐步恢复本地植物群落具有一定的科学和应用价值。他们筛选出红薯是一种无性繁殖能力很强的藤本植物,富含丰富的营养物质,目前已在用于薇甘菊的替代防治工作,在云南等地推广示范,深受老百姓的欢迎。中山大学的老师通过人工种植、速生本体、阔叶树种,与本地灌木和草本植物相结合,占领薇甘菊入侵空间,增加环境的郁闭生境,从而在群落自然生长中逐步抑制薇甘菊的生长,达到控制薇甘菊,恢复自然生态系统的效果。他们选用的构树、血桐、葡萄、阴香等,目前本地植物群落改造技术在深圳内伶仃岛等自然保护区推广示范,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

我所在的单位在年申请到了达尔文基金和英国CABI总部合作,研究利用薇甘菊溴菌防治薇甘菊的研究工作。我们在检疫室条件下,对外来入侵植物薇甘菊的寄生菌--薇甘菊丙溴菌进行了生物学和专化性研究。最终结果表明该溴菌是一种生长周期短、控制严格、寄主性强的安全有效的真菌,30~35天左右就可以成功地控制薇甘菊的生长。这项研究也在广东珠海九州岛隔离试验区进行试验和释放。

接下来我们再探讨薇甘菊丙溴菌野外的生存致病力。目前我们的实验室还联合麦飞公司在毒害草监测与防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对于突然爆发的薇甘菊,它的面积大,调查起来不方便,我们就用视觉光谱系统来进行无人机航拍监测,并且利用无人机实施变量施药,达到了很好的应急防控效果。

空心莲子草的危害识别与防治技术。

空心莲子草是危害我国水域和南方果园非常严重的一种外来入侵植物。在四川等地都已经几乎本土化了,防治起来非常困难,它是属于苋科,莲子草属,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因为形象类似于花生,又叫水花生,它有陆生生长,又叫喜旱莲子草,空心苋。由于它发生量大,防治起来困难,老百姓又叫它革命草,对它的防除就像闹一场革命一样。它的原产地是南美洲的巴西、阿根廷。目前空心莲子草已经入侵到美国、南非等37个国家和地区。在我国主要是海南、云南、四川、贵州、广东、福建等23个省市地区。近年来已经在河北和山东发现其扩散蔓延危害。也就是说空心莲子草入侵我国多年之后,也已经适应了生态环境,逐步向北方扩散。它是作为马饲料,在20世纪30年代,由日本侵华时在上海栽培种植,50年代作为饲料被广泛引种到南方主要省市水域。但是因为它的营养价值低,还有体内含有皂苷,家畜吃了以后容易引起腹泻,不再作为饲料,后亦为野生,80年代开始危害成灾的。

付老师,水花生都有哪些危害呢?

水花生堵塞航道,影响水上交通,排挤其它植物,使得本地植物群落物种单一化。覆盖水面,影响鱼类生长和捕捞。危害农田作物,产量受损。在田间沟渠大量繁殖,影响农田灌溉。它还入侵到湿地、草坪、公园,破坏了自然景观,并且滋生蚊虫,危害人类的健康。水花生危害水稻、小麦、玉米、红薯等等,使得产量降低,损失严重时可以达到40~50%左右。根据年的统计,全国水花生危害中度以上,大概在万亩左右,给农业经济造成的损失大概是16~18亿元每年。

那么水花生是怎么成灾的呢?

我们研究了它的成灾机制。第一,它是生长速度快,在生长高峰期每天可以生到2~4厘米,它41天的生物量可以增长一倍,密度最大的时候,每平方米超过0株。还有,它具有广泛的生态适应性,它分为水生型、陆生型,适应各种酸碱度,可忍耐10%的盐水溶液,忍耐浓度超过10%的静止海水和浓度超过30%的流动海水。还有,外来入侵植物在原生在区域生长发育繁殖,受到其自然天敌因子的控制,但是一旦进入了新的栖息地,由于缺乏自然控制因素而迅速扩张,这也是天敌逃避机制,是最早的也是最广泛的应用于解释入侵植物的理论之一。

付老师,根据水花生的成灾机制,具体该怎么防治呢?

传统的空心莲子草的防治,首先是人工机械打捞,结合翻耕和深挖在土中的茎节,挖除后晾晒或烧毁。但是人工器械打捞费时费力,成本高,防除效果也不能持久。化学防治被很多地方推广应用,但是化防对水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而且防除效果也不彻底。国际上通用的是生物防治水花生,也就是去它的原产地,寻找自然控制它的生物因子。在它的原产地我们寻找到了自然天敌,莲子草直胸跳甲。在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在美国、澳大利亚、东南亚等国广泛应用于防控水花生的危害,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这也是世界上对外来入侵植物防控成功的案例之一。

我国是年从美国佛罗里达引进水花生叶甲进行生物防治工作的,我们在北京原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防治研究所的隔离实验室里边,通过测试21个科39种经济作物、观赏植物以及水花生近缘植物,证明水花生叶甲寄主专一性强,取食能力强,对水花生有很好的控制效果。那么水花生叶甲最适宜的温度是25~27度,它的产卵量可以达到每块卵块15~30粒左右,幼虫分为三个龄期,取食水花生的叶片,老熟幼虫在茎杆上咬着柱茎,最后分泌出透明胶体封口,在两三天后开始化蛹,在同一个孔径里边可以有1~6头不等的蛹,最后羽化成成虫。莲子草直胸跳甲,我们俗称为叶甲。那么从年开始,我们陆续在福州、广州、南宁、昆明、长沙、重庆等地释放水花生叶甲,到年开始进行全面的调查。那么在1月份5度左右的等温线以南的地区,水花生直胸跳甲可以顺利越冬,足量的越冬基数对水花生可以达到很好的控制效果。那么从年开始,我们发现生物防治对低纬度水花生有效,对中高纬度及陆生型水花生效果差,这主要是因为水花生叶甲在陆生型水花生中化蛹率很低,在高纬度地区水花生叶甲不能够自然越冬。

针对这些技术问题,我们开始研究长江中下游地区水花生叶甲田间消长动态,低温生态适应性,化蛹生态选择性,水花生除草剂叶甲三者互作关系,水花生叶甲控制效果及动态扩散,水花生叶甲越冬繁殖和田间助增释放技术,集成了水花生综合防控关键技术。通过水花生叶甲生态适应性研究,我们明确了水花生叶甲过冷冷却点,提高了其耐寒性,明确了在冬季低温造成水花生叶甲在我国分布区域内春季数量不高的主要原因。低温试验也揭示了水花生叶甲种群数量随着1月份等温线温度的降低而分布受到了抑制的因素。我们研究了保种繁育技术,这项技术在湖北宜昌水花生叶甲越冬繁殖基地进行,主要针对水生型水花生展开防控技术研究,应用物联网技术,利用野外监测仪器进行实时监控,数据采集,这项技术辐射三峡库区以及荆州地区市,采用助增技术保证水花生叶甲越冬繁殖率,提高生物防治效果和技术辐射应用面积。这项技术对水生型水花生防控率可以达到95%以上。

觉得不错,请点赞!

直接扫描下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elane.com/zlgn/13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