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端午到,大家插艾草,挂香包,吃粽子、喝黄酒了吗?

自古以来,农历五月被认为是“毒月”,因为此时天地阳气到达顶点,各种病邪毒虫活跃。

古人认为:这个月五毒俱出,而最毒的一日,就是初五。因此设置端午节来养生祛邪。

端午养生,可不单单指一天,可延伸至整个五毒月。

那么在这个月我们具体要做哪些事养生保健呢?除了吃粽子之外,还要做好以下八件事!

1、门悬艾蒲——驱蚊辟邪禳毒气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荆楚岁时记》:“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端午是入夏后第一个节日,气温上升,正是疾病多发的时期,人们往往会在家门口挂几株艾草,以艾草特殊的香味来驱病、防蚊、辟邪。

艾草插在门口代表招百福,可使主人身体健康。艾草也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从中国古代开始就一直是药用植物。

2、端午食粽——补益肾气清血热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粽籺、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粽子里面的糯米可以补肾气的,可以在盛夏到来之前给我们的身体再补一下,而且天气日益炎热,身体表面血流增加,肠胃功能逐渐下降,人容易苦夏消瘦,吃糯米正好能够改善这一问题。而包裹糯米的粽叶,也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则很适合端午防“毒”。

3、端午喝黄酒,压邪祛五毒

古语云:端午饮黄酒,病魔都远走;黄酒能压邪祛五毒、祛湿健脾胃、扶正固本,还可以帮助粽子消化。

特别是气虚血虚、运行不畅的人,可以在这个时节里小饮黄酒,来打开身体的通路。在温酒壶中倒入热水,取温酒器,倒入半杯黄酒,把温酒器置入壶中,烫3分钟,酒会开始温热。取出酒杯,一口口喝下去,暖胃暖心。

酒者行气活血也,喝黄酒的习俗背后其实是简单的中医道理。为了健康,为我所用。女性因为特殊的体质原因,以及怀孕生子,相比男人更容易在身体里产生瘀滞,容易气血周行不畅,所以喝点黄酒正好可以通经活络,补充气血。

4、佩戴香囊防病邪

农历五月又称“五毒月”,是全年病邪最盛的时候。尤其端午过后,天气渐热,蒸腾雨湿,毒虫病菌繁殖迅速,人易患流行疾病。邪气主要是湿热秽浊,所以要以芳香祛湿化浊。

我国很多地方都有端午节挂香囊的习俗,也是一种防病邪的方法。端午香囊一般用到的中药有苍术、藿香、吴茱萸、艾叶、肉桂、砂仁、白芷,可以佩戴在胸前、腰际或肚脐处,也可以把香囊挂在门口、室内或车内。香囊中所用的中草药物,能散发出天然的香气,具有开窍醒神、化湿扶正、辟秽驱虫等作用。

5、兰汤沐浴净身心

五月蓄兰,为沐浴之具。

——《大戴礼》

端午节有兰汤沐浴的习俗。因而又被称为“浴兰节”。浴兰是指用兰草煎汤沐浴,可用泽兰、佩兰。五月之时,阳气已盛,暑气蒸郁,疾疫易行,用兰汤沐浴,可清洁健身。

现在不用那么麻烦,有很多纯天然制作的沐浴用品,一样可以洗香香,防蚊虫,杀菌,抗过敏。

6、艾灸温阳散寒

“端阳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端午节前后气温上升、雨水较多,天较闷热潮湿,人体也更易出汗,容易使阳气过度外泄,内里空虚。且端午百虫滋生,细菌繁殖,易生时疫。

这时候进行艾灸,借艾草之力,将天地间极盛的阳气通达于体内,补气温阳,祛湿活络,并能调和脏腑,增强免疫,预防疾病。"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尤其适合阳虚、气虚、血瘀、痰湿等有寒有湿的体质。《扁鹊心书》中说:"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不得长生,亦可得百年寿。"

端午适合艾灸穴位:

灸大椎、命门、至阳可以振奋全身阳气排寒毒;

艾灸阴陵泉、丰隆、三阴交、复溜穴可以排水毒,湿毒,痰毒;

艾灸血海、委中可以排血毒,瘀毒。

7.吃咸鸭蛋——滋养肾阴清肺热

鸭蛋性寒凉,能清肺火。而盐是至阴之物,经过盐腌的鸭蛋,清火的效果更好。

咸味入肾,能充分发挥鸭蛋滋养肾阴的功效。

8、新蒜煮蛋——提高身体免疫力

端午节时新蒜上市了,煮鸡蛋时放蒜,煮出来的鸡蛋很香。鸡蛋的吸附性很强,可以充分吸收蒜的药性。

鸡蛋补气,加上蒜的抗毒作用,对增强人体体质更有帮助。

传承千年娘酒文化,温暖万千中国家庭一个有文化、有温度的客家黄酒品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elane.com/zlgn/12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