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学术朱向东教授纯中药治疗痛风病案一则
朱向东教授纯中药治疗痛风病案一则 1前言痛风(Gout)是一类以嘌呤代谢紊乱、尿酸排泄减少引起血尿酸水平升高所导致的疾病。根据疾病发展的过程将痛风分为三期:急性期、慢性期和间歇期。痛风在中医中属于“痹病”范畴。传统医药理论认为在内责之禀赋不足,过食膏粱厚味,在外责之风、寒、湿、热等外邪,多种病理产物瘀阻气血经脉,致关节红肿热痛,引起痛风。大多数医家将其病机概括为:痰瘀互阻、脾虚湿盛、湿热蕴结、肝肾阴虚。痛风的发作常伴有多种并发症,包括肾脏疾病、心血管疾病和代谢综合征等,由于近年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痛风、高尿酸血症及其他代谢性疾病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 痛风属《内经》痹证范畴,又称“白虎”、“历节”、“脚气”等。早在梁代陶弘景的《名医别录》中即有“痛风”病名的记载,书中记载:“独活,微温,无毒。主治诸贼风,百节痛风无久新者”。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脚气》中认为:“外是阴寒水湿,今湿邪袭人皮肉筋脉;内由平素肥甘过度,湿壅下焦;寒与湿邪相结郁而化热,停留肌肤……病变部位红肿潮热,久则骨蚀”。朱丹溪《格致余论》认为“痛风者,大率因血热已沸腾,其后或涉水或立湿地……寒凉外博,热血得寒,汗浊凝滞,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金匮要略》中记载:“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痛,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痛风的发病机制主要是本虚标实,即人体的正气不足,脾肾功能失调,痰浊内蕴,复感风、寒、湿、热之邪,或后天长期嗜食肥甘厚味及醇酒,劳累过度、七情内伤,或外伤、手术等诱因,内外合邪,浊瘀邪毒闭阻经脉,流注关节,发为痛风,故治疗上以清热利湿、活血通络为大法。 下面为大家介绍朱向东教授纯中药治疗痛风病案一则 初诊:患者王某,男,36岁,既往痛风病史2年,主诉左足趾指关节反复红肿疼痛,加重三天。患者两年前始无明显诱因下突发左脚第一跖趾关节红肿热痛,以夜间发病尤甚,持续数天便自行缓解,未予足够重视。以后每于饮酒或劳累、受寒之后,即疼痛增剧,后因疼痛多次发作,不能屈伸,活动受限,遂于年10月初就诊于朱向东教授。诊见:舌苔白腻,脉弦紧,化验血尿酸umol/L。 诊断:西医诊断:痛风 中医诊断:痹症 辨证:湿热下注,浊瘀痹阻 治法:清热利湿、泄化浊瘀 处方:小柴胡汤合四妙散加减 柴胡15g黄芩15g党参15g川牛膝30g薏苡仁35g 盐关黄柏20g砂仁9g甘草15g苍术30g土茯苓70g 绵萆薢35g威灵仙35g泽兰15g盐泽泻30g土鳖虫15g 地龙15g蜜百合30g 共六剂,一日一剂,水煎服,一日三次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aodoukou.com/zlyy/7916.html
- 上一篇文章: 滑液囊已经全国泛滥,这个治疗方案已经家喻
- 下一篇文章: 滑液囊已经全国泛滥,这个治疗方案已经家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