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兰绽蕊图》宋佚名纸本设色

此图原载《四朝选藻册》(见《石渠宝笈续编》)。签题马麟作,无根据,故今改题无名氏作。兰花吐蕊,芳香四溢,满纸清韵,颇为生动。

《著色兰竹图》元赵雍绢本设色纵74.6厘米横46.4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赵雍是元代著名画家赵孟頫次子,当时有“吴兴公子(赵孟頫)冠当代,雍也继之早擅长”的诗句来赞誉他们父子俩。赵雍并不拘泥于家法,他不仅观察自然,心悟神会,得兰竹之形态,更能写出兰竹的神韵。此图右下角画一坡石,用墨线勾出轮廓,略施皴擦,染以淡墨,富于立体感。石间一枝翠竹,虬曲而上,似在风中摇动,用笔遒劲圆活,生意自足。竹石下面画一簇兰花,葳蕤有生气,用笔滋润淡雅,显出兰的柔韧婉顺的性格。

《兰竹图》明文徵明纸本墨笔纵26.8厘米横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接纸自题:“余最喜画兰竹。兰如子固、松雪、所南,竹如东坡、与可及定之、九思,每见真迹,辄醉心焉。居常弄笔,必为摹仿。癸卯初夏,坐卧甚适,见几上横卷纸颇受墨,不觉图竟,不知于子固、东坡诸名公,稍有所似否也。亦以征余兰竹之癖如此,观者勿厌其丛。征明于玉磬山房。”此段自题也道出了他墨笔兰竹画的广泛师承,即墨兰宗赵孟坚、赵孟頫、郑思肖,墨竹学苏轼、文同、顾安、柯九思。

《兰竹图》明文徵明纸本水墨纵47厘米横23.3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梅、兰、竹、菊“四君子”是中国文人画的传统题材。画家都赋予对象以人格,象征高洁的品格和正直、坚韧、乐观等精神。文徵明画兰,讲究其清雅幽香,洁身自好;画竹则写其高风亮节,劲直向上。此图合写兰竹,歌颂“双清”。他用水墨画土坡上兰竹,兰花以淡墨为瓣,竹叶用笔流畅,显出临风飘动,活泼自然。

《兰竹石图》明文徵明纸本墨笔纵25.7厘米横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画山石、兰竹多用行书的笔法,勾、擦、破、染大多中锋参以侧锋,工细中见尖峭。刻画精细,但在工细之中寓质朴,于沉着之中见灵动。笔墨则于干枯中见秀润,在熟练中见生涩,有很强的抒情意味。然构图密中有疏,山石勾勒少皴,多干笔而不见渲染,形成规整而略具装饰性,用笔尖细中带工拙,墨色干湿相间而总体清淡。这些画法都体现了文氏的自身特色,呈现出浓郁的文人书卷气,工秀中具清逸苍劲之韵的风格,也反映了他晚年的典型面貌。

《双钩兰花图》明仇英纸本设色纵34.7厘米横39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仇英是明代中期画坛上一位难得的全能画家,人物、山水、花鸟、界画无所不工,青绿、浅绛、水墨、工笔、写意俱极精妙。仇英一生应景之作颇多,而且大多是摹古风很盛。此幅《双勾兰花图》却是出自心枢的清新之作。虽然还是缺乏文人画兰的清幽淡泊,设色却很是清雅,笔锋也妩媚多姿。是难得一见的仇英花鸟画。

《墨兰图》明陈古白绫本墨笔纵26.3厘米横厘米旅顺博物馆藏

此图即兼融设色没骨和水墨写意两法,属于水墨浅设色写意花卉画一类。兰花以淡墨写出,与花、叶相穿插,似乱而有序,笔墨更具书法之韵。笔、墨、色、形相辅相成,浑然一体,俊逸而清丽,风格独具。

《幽兰图》明杜大绶纸本设色纵.3厘米横30.8厘米南京博物馆藏

杜大绶擅长水墨写意,不落蹊径,尤妙写生,一花半叶,淡墨欹毫,而疏斜离乱,咄咄逼真,对后世影响很大。此图画一斜坡上两块湖石,姿态奇峭,周围饰以俏丽多姿的兰花,悠然而细丽。画面设色清雅,笔法清韵生动。

《墨兰图》明何适纸本水墨纵.9厘米横58.2厘米

作者何适,广东保安人,于万历、崇祯年间从事绘画活动,常从李流芳游,画传其法;又得沈春泽指授,独以写兰名噪一时,以写乾蕊枯叶见长。此图格调清新,颇得写生妙谛。通过观察实践,信笔渲染,应手成形,生态动人,自有一番风致。

《墨兰图》清奚冈绢本墨笔纵70厘米横23.5厘米安徽省博物馆藏

此图绘兰一丛,有的已然盛开,有的含苞待放,笔墨粗放率直,兰叶纵肆飘洒,繁复葱茏而紊丝不乱,构图新颖,取斜入之势,别具风格。

《墨兰图》清吴证道人纸本墨笔纵31.7厘米横厘米旅顺博物馆藏

此图作浓墨幽兰于坡石草丛之中,清气逼人,笔法飞舞。花叶皆用浓墨撇出,笔法明快松秀。兰叶之难,在于贯气,劲爽而不滞板,轻快而不柔媚,尤其穿插组合疏密安排至关紧要。此画中兰花、兰叶呈放射状分布,长叶参差错落,分合交叉,俯仰伸展,颇有韵致。

《兰竹图》清程于圣纸本墨笔纵33厘米.5厘米旅顺博物馆藏

此图用黑墨写出兰花数丛,坡石几块,细竹几杆。兰花花开粲然,就如彩蝶在兰叶顶部飞舞;坡石则圆润而笔笔饱满。画兰运笔柔中带刚,似用书法入画,笔画强劲,带出秀美之风。

《兰竹图》清石涛王原祁纸本墨笔纵.2厘米横57.7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用墨色的浓淡变化来表现兰竹的身姿神韵。画竹以流畅的笔调伸出竹竿,然后在两旁画出小枝条,用墨浓重。疏朗但厚实圆劲是此幅作品中画兰竹的特色。

《竹石梅兰图》清石涛纸本墨笔纵.9厘米横94.8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这是一幅能代表画家艺术风格的作品,竹叶梅花画法奔放自如,墨色浓淡相间,并富有层次。石头画法也简率放逸,形象洗练,造型夸张。整幅作品,意境空灵,余味无穷。“一叶一清静,一花一妙香。只些消息子,料得此中藏。……”画面诚如石涛自题,清香四溢的花卉隐逸于树干竹叶间。

《芳兰图》清石涛纸本墨笔

石涛在笔墨、意境上都超出前人,不拘一格,独具特色。他曾有自题:“此某家笔墨,此某家法派,犹盲人之示盲人,丑妇之评丑妇尔。赏鉴云乎哉?不立一法是吾宗也,不舍一法是吾旨也。”言明了他学前人却绝不拘泥于前人、锐意创新的决心。这幅画是石涛的代表作,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石涛极富独创性的风格。上有大涤子自题和诸家题款。仅绘“幽谷谁怜王者香,两枝情态各低昂……”的兰花。

《兰竹图册》清诸昇纸本墨笔纵31.1厘米横21.8厘米旅顺博物馆藏

兰竹从来就是士大夫所崇尚咏物言志的媒介。兰花的轻逸飘拂、竹子的高风亮节,是历代花鸟画家所津津乐道的题材。诸此图册仅绘一丛兰花,其风姿潇洒,神态风流,似乎迎风而动。画家用浓墨写兰叶与兰花,几乎不加渲染,一鼓作气,所以画面显得干脆而有气势。

《兰花图》清王愫扇面南京博物馆藏

王愫,清代画家,字存素,号朴庐,自称林屋山人,江苏太仓人,王时敏曾孙,王原祁侄子。所作朱笔竹石,人称佳构。与王昱、王玖、王宸称“小四王”。此图画兰花一丛,真正有“空谷生幽兰”之风。

《红兰花图》清金农绢本设色纵63.7厘米40.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画上有画家自题:“红兰花叶皆妙,惜无香泽,今夏见于奉宸院卿江君鹤亭水南别墅,越夕,费燕支少许,图此小幅。若宋徐黄诸贤却未曾画得也。昔耶居士记。”画罕见的红兰花。笔触较工整细腻,风格沉着又清丽,笔墨稚拙,不求形似,别具古朴风格。

《兰竹图》清汪士慎纸本水墨纵.1厘米横43.3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汪士慎(—约),字近人,号巢林,休宁人,流寓扬州,为“扬州八怪”之一。善写梅、兰、松、竹、于画梅尤著盛名。落笔端重,不矜奇巧,常以瘦硬笔意,写出疏落清隽的气氛,点画之间,耐人寻味。此图以双钩兰配合墨竹,用不同的手法交相辉映,为其生平佳作。

《荆棘丛兰图》清郑燮纸本墨笔纵31.5厘米横厘米南京博物馆藏

郑板桥作画很重视从生活入手,曾说:“凡我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他细致观察、体味竹子在不同气候、不同环境里的多种多样样式、态势、情趣,来丰富自己的表现。此画用画家自己的话来说,真正“满幅皆君子”,画兰、竹、石,将兰竹高洁和清风亮节表现得很是从容。

《深谷幽兰图》清罗聘纸本墨笔

罗聘24岁时从师于金农,金农称他“爱画,初仿江路野梅,继又学予人物番马,奇树窠石”,“笔端聪明,无毫末之桀焉”。他28岁时所画《花卉蔬果》册,金农称他为“放胆作大干,极横斜之妙”。此《深谷幽兰图》表现隐身于深谷的兰花,用笔潇洒而放纵,颇有气贯长虹的态势。

《兰竹石图》清罗清绢本水墨纵厘米横66.5厘米广州美术馆藏

罗清(—),字雪俗,广东番禺人。擅指画,晚年时双眼失明,仍能指头画兰竹。作指画常于指甲内藏棉絮少许以蓄水墨,无异于毛笔作画。画家用指头作此《兰竹石图》,气势轩昂而挺拔飘逸。

《兰石图》近代潘天寿纵95厘米横34.5厘米私人收藏

传统中国画,特别是文人画,深受中和思想的影响,总要求刚与柔、拙与巧、似与不似、实与虚、情与理、平与险的平衡与和谐。潘天寿恰恰反其道而行,要履险境,走极端,喜奇兀、强倔、壮伟甚至丑怪的造型、造境,寻找自己的艺术道路。此《兰石图》体现了潘天寿那种“用小构图不大幅”的创作原则,择其精华,去其芜杂,言简意赅,回味无穷,笔愈简而气愈壮,而且气盛、势旺、力足,近世罕有与匹者。

  文化中国书画装裱中心简介:   文化中国书画装裱培训中心根据十几年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了一套快速实用的装裱解决方案--手工机裱,使字画装裱变得是十分轻松、简单、安全。既解决了传统装裱的速度慢问题,也解决了现代机裱的揭裱问题。新华网等上百家媒体对此新技术给予报道。(百度百科:“装裱师”,“手工机裱”据可检索到)

点击底部的“阅读原文”可查看“书画装裱新技术--手工机裱招生简章”。“手工机裱”传承人培训 11249867

文化中国

赞赏

长按







































北京哪家治疗白癜风最好
有地方能治好白癜风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aodoukou.com/zlyy/6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