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提醒

豚草,是我国首批公布的16种危害严重的外来入侵物种之一!豚草花粉是引发过敏性鼻炎和支气管哮喘等变态反应症的主要病源。有专家认为豚草花粉是花粉类过敏原中最重要的一种,每到花粉飘散的7-9月,体质过敏者便会发生哮喘、打喷嚏、流鼻涕等症状,甚至由于导致其他并发症的产生而死亡。

请认清此植物外貌,在户外游玩或带孩子出来玩的时候,千万别碰。尤其不要带孩子接触此类植物,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过敏反应,易导致“枯草热症”。

病轻引起咳嗽、哮喘;严重情况,可引起肺气肿,而且感染以后会年年复发,且一年比一年加重。务必重视!

目前,已经在密云水库调节池、西田各庄等地发现了豚草的踪迹,请大家留意身边是否有这些植物,并及时对其进行清理!

目前常见的豚草分为艾叶豚草和三裂叶豚草两种,形态特征如下图。

豚草还可以侵入各种农作物田,如小麦、玉米、大豆、麻类、高粱等。豚草在土壤中消耗的水分几乎超过了禾本科作物的两倍,同时在土壤中吸收很多的氮和磷,造成土壤干旱贫脊,还遮挡阳光,严重影响作物生长。豚草的叶子中含有苦味的物质和精油,一旦为乳牛食入可使乳品质量变坏,带有恶味。豚草还可传播病虫害,如甘蓝菌核病,向日葵叶斑病和大豆害虫等。目前对付豚草主要采用人工、机械防除、化学防除和生物防治等手段。

由国家环保总局首次公布的16种外来入侵物种中,除了豚草外,还有紫茎泽兰、薇甘菊、空心莲子草、毒麦、互花米草、飞机草、凤眼莲(水葫芦)、假高粱、蔗扁蛾、湿地松粉蚧、强大小蠹、美国白蛾、非洲大蜗牛、福寿螺、牛蛙。危害也不容小觑!

福寿螺,又名大瓶螺,原产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20世纪70~80年代引入台湾、广东等地,最初价值很高,颇受欢迎,但其肉质松软,缺乏本地田螺的香脆,致使销路大减,人们被迫弃养,福寿螺因此成为河道、水沟、池塘的野生生物。由于福寿螺食性杂、繁殖力强、发育速度快,很快便成为福建、广东、广西、浙江、上海等地的有害动物,福寿螺经常啃食水生植物叶片和茎杆,严重影响植物生长。在广西鹿寨县,福寿螺在稻田的发生密度高达16.95个/m2,水稻受害株率一般为7%~15%,最高达64%;福寿螺危害莲藕,幼螺从叶底啃食浮贴水面的莲叶,致使叶片成穿孔或缺刻,严重时叶片被啃食得千疮百孔,难以抽离水面;福寿螺还危害水仙花等其它水生植物。另外,福寿螺还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的中间宿主,极易给周围居民带来健康问题。目前福寿螺的防治是以化学防治为主,辅以人工防治,尚未开展生物防治。

巴西龟也叫红耳龟、红耳彩龟。巴西龟的原产地并非位于巴西,而是生存于北美密西西比河及格兰德河流域。它被不少家庭当作宠物来养殖或观赏用宠物,但仍有餐厅拿来做为食用动物料理。然而,如今它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世界最危险的个入侵物种之一,成为全球“通缉犯”。巴西龟繁殖力强,存活率高。它和本土龟的“联姻”,导致了本土淡水龟类的基因污染,严重影响了本土龟的生存环境。不仅如此,它还是沙门氏杆菌传播的罪魁祸首,这些病菌已被证明可以传播给包括人在内的恒温动物并在其中流传。近些年来,由于宠物弃养、宗教放生以及养殖逃逸等因素,导致巴西龟在中国野外普遍存在,并呈迅速蔓延之势。在湖南的湘江、广东的珠江、上海的苏州河、浙江西湖、钱塘江和长江江苏段等地,均有生活在野外的种群。目前中国法律已经禁止进口巴西龟,但尴尬的是目前国内并没有法律、法规限制巴西龟的销售,因此,真正要从市场上让巴西龟消失很难。

非洲大蜗牛原产地为非洲东部,但已经广泛分布于亚洲、太平洋、印度洋和美洲等地的湿热地区。在中国,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云南、福建、台湾等地。非洲大蜗牛的侵害对象包括农作物、林木、果树、蔬菜、花卉等植物,饥饿时也取食纸张和同伴尸体,甚至能啃食和消化水泥,可危害多种作物。“非洲大蜗牛”是许多人畜寄生虫和病原菌的中间宿主,尤其是传播结核病和嗜酸性脑膜炎,食用则危害极大。目前,对非洲大蜗牛的防治主要采取机械防治、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手段。

原产于南美洲的凤眼莲(又称水凤仙或凤眼莲)是外来物种破坏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被列为“世界十大害草”之一。凤眼莲是一种水生漂浮植物,于年作被引入中国,上个世纪曾作为猪饲料推广,后来在全国各地大量繁殖,造成严重的环境灾难。凤眼莲的繁殖速度极快,它以每周繁殖一倍的速度滋生,在中国南部水域广为生长。凤眼莲本身有很强的净化污水能力,但大量的凤眼莲覆盖河面,容易堵塞河道、影响航运,还会造成水质恶化,影响水底生物的生长,降低水产品产量;它能够吸附重金属等有毒物质,死亡后沉入水底,构成对水质的二次污染;覆盖水面,影响生活用水;滋生蚊蝇。凤眼莲大面积形成时,不仅使水体内正常生物系统所需的氧被耗、光被遮,连自然的水表气氧交换也被封住。滇池、太湖、黄浦江及武汉东湖等著名水体,均出现过凤眼莲泛滥成灾的情况,耗费巨资也无法根治。凤眼莲造成的危害比滇池和太湖发生的蓝藻水华还要严重,以致有专业人员把凤眼莲之害称为“生态癌症”。目前,防治凤眼莲主要用化学防治、生物防治、人工及机械打捞和综合治理等方法。

有着“植物杀手”之称的薇甘菊原产于中美洲,在原产地有多达多种天敌,包括昆虫和菌类等。由于在广东缺乏天敌制约,薇甘菊疯狂蔓延,年来已广泛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地区,严重破坏地区的生态环境。薇甘菊往往用自己的身体织成一张大网罩住其它植物。它们见草粘草,见树缠树,生长速度快,且种子易随风飘散,落地后可迅速向周边区域蔓延覆盖。受其覆盖的植物或者被绞杀、重压致死,或者因缺少阳光、水分,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枯萎。薇甘菊已被列入中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目前,防治薇甘菊主要采取人工连续清除法,化学方法和种植遏制薇甘菊危害树木法。

订阅联系回文章顶部,点蓝字“北京亲子旅游”进行订阅搜







































北京治疗白癜风中医医院
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手术最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elane.com/zlyy/3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