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识药佩兰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是菊科植物佩兰的干燥地上部分,别名兰草、水香、省头草、醒头草等。佩兰香味优雅平和、沁人心脾,如行云流水可直达肺腑,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就佩戴它以辟除各种污秽不祥之气。由于古时常用于佩戴,大概佩兰就是如此得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兰草走气道,故能利水道,除痰癖,杀蛊辟恶,而为消渴良药。”中医认为,佩兰味辛、性平,具有行脾开胃、解暑化湿、辟秽和中的功效。 佩兰多年生草本,高40-cm。根茎横走。茎直立,绿色或红紫色,下部光滑无毛。 叶对生,在下部的叶常枯萎;中部的叶有短柄,叶片较大,通常3全裂或3深裂,中裂片较大,长椭圆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长5-10cm,宽1.5-2.5cm;上部的叶较小,常不分裂,或全部茎叶不分裂,先端渐尖,边缘有粗齿或不规则细齿,两面光滑或沿脉疏被柔毛,无腺点。 头状花序多数在茎顶及枝端排成复伞房花序,花序径3-6cm;总苞钟状,长6-7mm;总苞片2-3层,全部苞片紫红色,外面无毛无腺点,先端钝;每个头状花序具花4-6朵,花白色或带微红色,全部为管状花,两性,花冠外面无腺点,先端5齿裂;雄蕊5,聚药;雌蕊1,子房下位,柱头2裂,伸出花冠外。 瘦果圆柱形,熟时黑褐色,5棱,长3-4mm,无毛无腺点;冠毛白色。花、果期7-11月。 药材性状 本品呈不规则的段。茎圆柱形,表面黄棕色或黄绿色,有的带紫色,有明显的节和纵棱线。切面髓部白色或中空。叶对生,叶片多皱缩、破碎,绿褐色。气芳香,味微苦。 药用价值 除去杂质,洗净,稍润,切段,干燥。 辛,平。归脾、胃、肺经。 芳香化湿,醒脾开胃,发表解暑。用于湿浊中阻,脘痞呕恶,口中甜腻,口臭,多涎,暑湿表证,湿温初起,发热倦怠,胸闷不舒。 3~10g。 阴虚血燥,气虚者慎服。 置阴凉干燥处。 1.《纲目》:“兰草、泽兰,气香而温,味辛而散,阴中之阳,足太阴、厥阴经药也。脾喜芳香,肝宜辛散。脾气舒,则三焦通利而正气和;肝郁散,则营卫流行而病邪解。兰草走气道,故能利水道,除痰癖,杀蛊辟恶,而为消渴良药;泽兰走血分,故能治水肿,涂痈毒,破瘀血,消癥瘕,而为妇人要药。虽是一类,而功用稍殊,正如赤白茯苓、芍药,补泻皆不同也。”2.《本草便读》:“佩兰,功用相似泽兰,而辛香之气过之,故能解郁散结,杀蛊毒,除陈腐,濯垢腻,辟邪气。至于行水消瘀之效,二物亦相仿耳。但泽兰治水之性为优,佩兰理气之功为胜,又为异也。” 3.《本草正义》:“凡胃有陈腐之物,及湿热蕴结于胸膈,皆能荡涤而使之宣散,故口中时时溢出甜水者,非此不除。” 趣味小故事 兰生幽谷,无人自芳。苟非幽人,谁与相将。 心之有兰,惟兰有印。清拂冰弦,追我羲皇。 古琴曲《佩兰》,其名取自诗人屈原《离骚》中“纽秋兰以为佩”诗意而作。此曲清淡质朴,佩兰以喻高洁,其音韵致逸,幽不伤细,淡而含古,宛若出谷生春,清光外发,被尊为古羽音之冠也。 屈原与佩兰,还有美丽的传说。传说仙女山的兰花娘娘出游,偶然路过屈原的学堂,便好奇地从天而降立于窗外静听,此时屈原正在慷慨激昂地陈述振兴楚国的策略,兰花娘娘为屈原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所感动,见窗下有栽种的佩兰,就将其点化成精。 一次,屈原抱病讲课,由于过于激动,一口鲜血从口中喷出,恰巧溅落在佩兰的根部,这佩兰竟在一夜之间从三株发成了一大蓬,屈原闻着扑鼻的清香,病情也好转了很多。后来,屈原出山了。突然有一天,原来蓬勃生长的佩兰竟全部凋零枯萎,几天之后,便传来了噩耗,正是那一天,屈原投江自尽了。后人为了纪念屈原,便将屈原的学堂改建成佩兰庙。 编辑:王单单 END版权声明 此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elane.com/zlyy/12633.html
- 上一篇文章: 乳腺癌中药治疗奇效方与治病绝招精华51条
- 下一篇文章: 端午安康之三生瑜伽馆美学沙龙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