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炎热当年圆明园中有哪些降温措施
医院订阅哦!清代的统治者满族起源于白山黑水之间,对于北京的暑热十分不习惯,不愿意居住在紫禁城的深宫禁院之中,自康熙朝始保持着园居理政的传统,三山五园地区的多座皇家园林也因此而兴建。圆明园中不仅绿树成荫,还有面积广阔的水面,在炎炎夏日,比之园外要凉爽不少。即便如此,在盛夏酷暑“挥扇犹汗流”的天气下,仍然需要采用更多的方法来降温,让园居生活变得更为舒适,那么具体包括哪些方面呢?让我们一起往下看~?降温措施建筑九州清晏复原图圆明园的建筑布局承袭了传统建筑风水的智慧,讲究负阴抱阳,背山面水,冬暖夏凉,注重利用自然通风保持居室空气的流通。清帝在夏季会选择在高敞的殿宇中批阅奏折、休憩娱乐,这类高大建筑的开间、进深都比较大,室内空间宽敞,利于空气对流,通风性能良好,而且很多建筑位于水边,以便于利用湖面产生的凉风来降温,从而达到“层阁临池消暑气”的效果。万方安和复原图如九州清晏清晖阁,嘉庆帝盛赞此处为“御园第一避暑地”,是几位清帝夏日喜欢居住的殿宇之一。清晖阁后有殿名为池上居,不仅北面临湖,殿前还有荷池,加之绿树掩映,夏日尤为凉爽舒适,是乾隆皇帝夏日最喜欢居住的地方,有诗曰:“夏日爱居池上居,水风含爽度纱疏。”另外有些殿宇位于湖中岛上,四面通风,凉风习习,如万方安和、蓬岛瑶台、海岳开襟、凤麟洲、清夏斋等,都是清帝夏日喜欢游赏的景点。冰箱和冰镇食品冰桶雍正中期时,供皇家使用的冰窖已达十四座,每年存储通州及太液池水的冰共15万块。为便于皇家夏季用冰,故宫和皇家园林种都建有冰窖储冰。雍正三年,雍正守孝期满后正式开始园居理政,下令:“来年夏季各处多置冰桶,以备造冰之。并于圆明园内建造冰窖,整修加固畅春园冰洞”。由此可以想象当年清帝在炎热的夏季,通过享用冰镇的食物和冰块的凉气来防暑降温的情景。水法 圆明园风扇室风扇结构图 圆明园内引入最早的西洋水法,当属水木明瑟殿内利用水流推动风扇来降温,与水车的原理类似。水木明瑟殿,俗称风扇房,为坐北朝南骑溪殿宇,三间外围出廊,殿北外檐悬雍正御书“一溪清水引风凉”,与此建筑的功能十分贴切。通过溪流推动风扇转动加速室内空气流动,同时将溪水中的水汽快速扩散,具有很好的降温效果,“用泰西水法引入室中,以转风扇,泠泠瑟瑟”。植物张巍摄圆明园建筑能够保持室内的凉爽,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周围种植了冠大荫浓的高大乔木或竹林,“四围乔木翠阴舒”遮挡了烈日骄阳,有效降低了室内的温度。不仅如此,松风阵阵、竹林清响、荷香宜人,从心理上也起到降温的作用。清晖阁之所以夏日凉爽,殿前油松的浓荫翠盖功不可没。张巍摄勤政亲贤中路前殿芳碧丛,庭院前植有数百竿翠竹,因青竹蔽日,夏日凉爽,加之夏季殿前还搭盖三座竹制遮阳棚,清帝长夏时总于此批阅奏折,传膳办事。 家具 夏日用于降温的家具及用品主要是竹床和竹簟(竹席)。长春园泽兰堂有一间位于正殿东侧的房屋名为竹室,四周被竹环绕,炎夏更显清凉舒适。嘉庆帝在诗中说明取名之意并不是因为殿宇四周的竹子,而是因为室中的湘竹榻:“竹室非因竹四围,湘筠巧截合床扉”。夏日卧于竹榻之上,十分凉爽,面对窗外的竹子,还可修身养性,思考为政之道。除了竹席,还有象牙席、葛席等寝具。服饰清绿色团荷莲纹芝麻纱(局部)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宫廷服饰有严格的规定,根据节气更换不同的服饰。夏季服装的面料有纱、纳纱、缎、绸、缂丝等,而以纱为最多。纱是丝织品中最为稀疏而轻薄的丝织物,其上均匀分布孔眼,有“轻纱薄如空”之喻。这些纱根据其组织结构的不同,可分为实地纱、直径纱、芝麻纱和妆花纱等多种品类。孝慎成皇后观莲图轴到了夏日,帝后们换上透气轻薄的纱袍,具有良好的吸湿散热功效,也能有效缓解暑热。据乾隆二十一年的园内穿戴档记载,入伏前后穿着各类单纱袍和单纱褂,这类衣物内衬均为蚕丝织成的素纱,夏日穿着舒适凉爽。入伏时会换上更加透气的葛袍,葛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是夏季服饰的好材料。清帝每到一处殿宇办事或游赏,都会重新更衣,以此保持身体的干爽。精彩推荐: 北京(首届)荷花文化节暨圆明园第二十七届荷花节开幕啦! 年第二届圆明园文创设计大赛征集令来啦! [文章来源] 圆明园研究会 [编辑] 付怀东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elane.com/zlxz/14405.html
- 上一篇文章: 舌苔白腻口中无味,是哪里出了问题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