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件文物介绍李静训墓文物
共抗白癜风你我同行 http://m.39.net/pf/a_5777869.html 李静训墓位于今西安市玉祥门外西大街南约50米处,于年发掘。李静训墓中,石椁石棺雕制精美,随葬大量金银玉器和瓷器、玻璃器等。其中有一条镶嵌珍珠和鸡血石、雕大角鹿的青金石的金项链,是目前考古发现的项链中最为精美的一件。 还有一对镶珠金手镯和两枚金戒指以及金质发饰、衣饰,手指上都戴着银指甲套。这些饰物把她浑身上下装扮得珠光宝气,灿烂辉煌,正如其墓志铭上所说:“戒珠共明并曜,意花与香佩俱芬。” 李静训,字小孩,陇西成纪人。根据墓志和有关文献得知,李静训家世显赫,她的曾祖父李贤是北周骠骑大将军、河西郡公;祖父李崇,是一代名将,年轻时随周武帝平齐,以后又与隋文帝杨坚一起打天下,官至上柱国,开皇三年(年),在抗拒突厥侵犯的战争中,以身殉国,终年才48岁,追赠豫、鄎(xī)、申、永、浍(huì)、亳(bó)六州诸军事、豫州刺史。 李崇之子李敏,就是李静训的父亲。隋文帝杨坚念李崇为国捐躯的赫赫战功,对李敏也倍加恩宠,自幼养于宫中,李敏多才多艺,《隋书》中说他“美姿仪,善骑射,歌舞管弦,无不通解”。开皇初,周宣帝宇文(上斌下贝)、皇后杨丽华(即隋文帝杨坚的长女)的独女宇文娥英亲自选婿,数百人中就选中了李敏,并封为上柱国,后官至光禄大夫。 据墓志记载,李静训自幼深受外祖母周皇太后的溺爱,一直在宫中抚养,“训承长乐,独见慈抚之恩,教习深宫,弥遵柔顺之德”。然而“繁霜昼下,英苕(tiáo)春落,未登弄玉之台,便悲泽兰之天”。大业四年(年)六月一日,李静训殁于宫中,年方九岁。皇太后杨丽华十分悲痛,厚礼葬之。 李静训墓出土物中,最为令人瞩目的,莫过于那条精美无比、璀璨夺目、价值连城的金项链了,它实属罕见的精品。这条项链,它也许是萨珊王朝之物,也许是供职于隋皇室的西域工匠所制,它见证了东西两个王朝的交流,看过了隋朝繁盛时期的影像。金项链出土时套在墓主的颈上,很可能是墓主生前日常佩用的心爱之物。这条金项链制作技艺之精湛,堪称举世无双,用“巧夺天工”四字赞誉毫不过分。 项链由28个金质球形链珠组成,左右对称各14个,每个球形链珠均由12个小金环焊接而成,每个小环外又有小焊珠一圈和大焊珠5颗,其上再各嵌珍珠10颗,珠光闪闪,璀璨夺目。项链的下端是最具争芳斗艳的部分,居中为一个大圆金饰,上面镶嵌一块晶莹的鸡血石,在鸡血石四周嵌有24颗珍珠。 这块鸡血石纯净晶莹,虽在地下埋了千余年仍然鲜艳如新,光洁明亮,确实珍贵无比。在鸡血石两侧各有一四边内曲的方形金饰,它的四边、圆环、对角线都是连珠形的小焊珠。再外侧各有一圆形金饰,上镶嵌蓝色珠饰,周缘亦各镶嵌珍珠一周。最下挂一心形金饰,上面镶嵌一块长达3.1厘米,极为罕见的青金石。整条项链鲜红的鸡血石、宝蓝的青金石交相辉映,再配以洁白的珍珠在纯金的烘托下,显得格外鲜艳夺目,雍容华贵,富丽堂皇至极,堪称是举世无双、价值连城的艺术精品。 嵌珍珠宝石金花蝶头饰高11.47厘米,宽8.3厘米。金冠饰下部用金片制成三叉形插,插上面里层为金片卷成的圆台座,台座外壁一周插有粗金丝编成的花枝。花枝上缀有许多用金箔、银箔剪成的五瓣花朵,花蕊中镶嵌珍珠,花朵之间有金筐宝钿和如意云头长条形金薄片。金冠饰的顶部,为一只张开翅膀作飞翔状的蝴蝶,蝴蝶头仍用细金丝编织而成,眼睛用珍珠做成。整个金冠饰采用了捶揲、拉丝、编织、錾刻、镶嵌等各种工艺,可谓巧夺天工。 玉钗最大件:长8.1厘米上端宽1.8厘米下端宽1.2厘米钗径0.4厘米另两件:长6.8厘米上端宽1.5厘米下端宽1厘米钗径0.4厘米玉为白色,其中最大一件局部有锈色。三件玉钗一长两短,形制相同。均为双股钗,股扁圆,从上而下渐细,上端较下端略宽,上端顶部呈弧形,内呈方形,钗下端呈尖状。 据考古发掘报告,三件玉钗出土时,位于墓主头骨顶部。保存完好,应是墓主生前使用头钗。玉质光润,为羊脂白玉制成。李静训墓还出土了三件水晶钗,形制与这三件玉钗相同,但钗头不尖,较玉钗短,长3.2-3.9厘米,质地莹润透明。其中一件水晶钗出土时位于墓主的头骨顶部。这种形制的玉钗当为隋代贵族妇女发髻的装饰品,为研究隋代妇女发饰提供了实物资料。这三件玉钗与年陕西咸阳底张湾隋贺拔氏墓出土的四件白玉钗型制相同,说明这种形制的玉钗,在隋代较流行,且做工精细,均为白玉制成,是隋代上层贵族妇女发饰。 翁老头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elane.com/zlxz/14132.html
- 上一篇文章: 偏方祖传秘方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