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无论古代圣贤,还是凡夫俗子都对兰草充满好感、溢于言表,钟情钟爱敬仰歌颂兰草兰花的脍炙人口诗文佳句随手拈来。《诗经》《山海经》《左传》《楚辞》《周易》《本草纲目》《岳阳楼记》等都有为兰草点赞的名言佳句经世流传。一株兰草千幅画,一箭兰花万首诗,一株兰草一个世界,兰草就是一部史诗,兰草有着文明、生态、科学、情感、美学、文学等人文历史沉淀发酵与传承创新;有着千百年来与兰草结缘人和事的时光穿越与演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兰与梅、竹、菊并称“四君子”,天生具有高贵基因,古典圣人赋予贵族封号,与松、竹一起被并称“岁寒三友”。兰有许多别名、雅称,诸如,兰花、兰草、佩兰、国香、蕙、芷、香祖、侍女花、燕尾春、媚世、空谷仙子等。兰花素有“花中君子、百花之英、天子之香、帝王之气”等美称。年兰花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花之四。兰草为线状单子叶族生常绿植物,其叶多而不乱,仰俯自如、端秀神韵,其花素而不艳、妩媚无华,其香清幽淡雅、馨香雅逸。虽然其静静地隐藏生长在山中,吸天地之灵气,不亢不卑,与森林为伍,与虫草相伴,独守方寸之地,寂寥豁达。在时光隧道里,大山里兰草“触角”不时与文人先贤神交结缘,不断碰撞擦出火花、迸发出灵感,留下一段段千古诗文,演绎着一出出动人故事。《诗经》中有大量以兰、梅、松、竹等为咏歌对象寄寓诗人情感品调的诗句,赞美其品行高雅,处幽境而吐香,不与百花争艳,常常以兰比喻人的品行。诸如《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蕳。有美一人,硕大且卷。”这里“蕳”,即为兰草。《卫风·芄兰》:“芄兰之支,童子佩觿,能不我知。容兮遂兮,垂带悸兮。芄兰之叶,童子佩韘。虽则佩韘,能不我甲。容兮遂兮,垂带悸兮。”这里“芄兰”,也是一种兰草,又称“萝藦”,俗称“婆婆针线包”。不过《诗经》中所描述的兰草有别于当代兰草,泛指一种生长在幽谷或水边的草兰。《左传》虽是古代编年史,以写人著称,很少写植物,但兰草有幸成为《左传》中“稀客”。宣公三年所记“燕梦兰”故事耐人寻味,通过绘声绘色讲述一对母子与兰花生死与共“刈兰而卒”的故事,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同根同性的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牛首人身神农氏炎帝亲自尝遍百草,发现了百草医药价值,并用草药治病救人,其中就发现了兰草医药价值。《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记载:“兰草,一名水香,味,辛平,无毒。主利水道,杀蛊毒,辟不祥。久服益气,轻身不老,通神明,生太吴池泽,四月、五月探。”《山海经》记载,吴林山中生长着茂盛的兰草。马王堆出土西汉土帛书《杂疗方》是古代房中术专著,其中就有兰草作为房中术药方:取兰叶,生捣、蒸、慰之。《周易》:“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药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对兰草介绍:“释名:(闲)、木香、香水兰、女兰、香草、燕尾兰、大泽兰、兰泽草、煎泽草、省头草、都梁香、孩儿菊、千金草。气味:(叶)辛、平、无毒。主治:除胸中痰癖,治消渴,消痈肿,生血,煮水,可以洗风病,可以解食牛马肉中毒。附方:兰草和兰花,在植物学上根本不是同一科的东西,但许多人没有做仔细的实际观察,往往把这两者混同起来。”我国古代最早南宋专述建兰“双璧”专著《金漳兰谱》(公元年赵时庚)与《王氏兰谱》(公元年王贵学)详细叙述了兰草品种、栽培技术方法及品兰赏兰感悟。王贵学在《王氏兰谱》“序”中写道:“和气所钟,为圣为贤,为景星,为凤凰,为芝草,草有兰亦然。世称三友,挺挺花卉中,竹有节而啬花,梅有花而啬叶,松有叶而啬香,惟兰独并有之。兰,君子也。”(未完待续)

注: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elane.com/zlxz/11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