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苓散系《伤寒论》化气利水名方。由猪苓、泽泻、白术、云苓、桂枝5味组成。利水渗湿,温阳化气,可做为退肿的主方。而且可以扩大应用水湿、痰饮内停证,治疗膀胱气化不利的咳而遗尿。如兼食积,《丹溪心法》合平胃散,即名“胃苓散”;湿热黄疸《金匮要略》加茵陈,名“茵陈五苓散”,也可选加宣肺的桔梗、蝉衣、桑白皮“开鬼门,洁净腑”,可增退肿之力;还可选加畅中的大腹皮、木香、陈皮、赤小豆或选加渗下的车前草、泽兰、冬瓜皮、生苡仁、石苇、白花蛇舌草。

五苓散可作为退肿的主方,大多的浮肿都可以用五苓散。它里面两个组成:一个利水渗湿,茯苓、猪苓和泽泻;第二就温阳化气,帮助化掉湿邪,用桂枝和白术。我们要掌握方子的两个组成,就能加减变化,比如有的女同志,早上起来脸觉得肿胀,这个时候就可以用五苓散,但是给予温阳化气,温阳用桂枝,化气可以把白术改成生芪,这样效果就明显提高了。还有一个方法,因为在头面部肿胀,《内经》有个治法叫揭盖利尿,也就是“开鬼门,洁净腑”,实际指的是中医所讲的“提壶揭盖”之宣肺法。里面加了桔梗,或者加桑白皮,又能宣肺又能利尿,比如见了不明原因的早上起来面肿,眼泡发肿,这个症状不论男女都会有,所以可以用五苓散灵活加减运用。如果既有浮肿又伴食积就加上平胃散,五苓散和平胃散合在一起,就是治疗水肿兼食积的胃苓散。

五苓散退肿另外还用了宣肺的药,比如桔梗、蝉衣、桑白皮;又用了畅中的药大腹皮、白术、陈皮和豆蔻。退肿就要想到五苓散,渗下还可以加上车前草、泽兰、冬瓜皮、薏苡仁、石苇、白扁豆。五苓散也可以配合三仁汤,即退肿又化湿,下肢肿可加黄芪、防己。

总之,学方之要,贵在变通,师其法不一定泥其方。需要我们灵活运用,巧妙加减。

吴雄志教授中西汇通讲解五苓散

五苓散用桂枝、白术、茯苓、猪苓、泽泻,具有利尿的作用。尿液的形成首先取决于肾脏的灌注。肾小球入球动脉灌注量的增加,经过肾小球的分泌,然后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最终排出尿液。其中,排出尿量的多少,第一个取决于水分,第二个取决于电解质,也就是钠盐和钾盐。简单来说,五苓散里面的桂枝能够扩张肾小球的血管,扩张肾脏的血管,导致肾小球的血供增加,血液增加了滤出的水分才多;茯苓、猪苓、泽泻、白术能够促进尿液的形成,一个是扩张血管,一个是利尿,所以五苓散就是这么一个配伍。

茵陈五苓散(治风水的方)

此方不仅治寒湿黄疸,只要是少阳寒湿证就可以使用。给出几个指征:第一,只要见到五苓散证,兼有脉弦或者口苦的,就可以用茵陈五苓散。比如舌淡多津、手心潮热、多汗,这是一个五苓散证,如果再摸着脉弦,或者病人说口苦,那就是一个茵陈五苓散证。茵陈五苓散可以治疗多种疾病。举个例子:病人表现为纳差、便溏,特别表现为厌油,很多人会当成一个普通的内科疾病去处理。其实只要抓住五苓散证的特点,伴有明显的厌油,就可用茵陈五苓散。其实一些无黄疸性肝炎,或者说一些胆道疾病,就经常表现为这种类似的症状,这时候茵陈五苓散就可以用了。这个处方的适应症很广,吴老师经常用来治疗不是黄疸的病人,没有黄疸,只要是少阳寒湿,就可以开这个方。

茵陈五苓散与甘露消毒丹都治少阳湿证,不同的是一个治少阳寒湿,一个治少阳湿热。治疗少阳夹湿的专药是茵陈,为了帮助茵陈,湿热用黄芩,寒湿用桂枝,一寒一温。既然有湿,脾胃生湿用什么?一个用白术,一个用豆蔻,然后治疗寒湿用三泻:茯苓、猪苓、泽泻来利湿,湿热用碧玉散(滑石、甘草、青黛)、通草、薄荷。这些药组合起来一个构成了甘露消毒丹,一个构成了茵陈五苓散。简言之,就是茵陈加健脾燥湿,一个用白术,一个用豆蔻;一个加一味桂枝散寒,一个加一味黄芩清热;一个用三泻,一个用碧玉散、薄荷、通草。其实,治疗少阳夹湿证,治疗湿热、寒湿的配伍结构非常相似,分别构成了甘露消毒丹和茵陈五苓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elane.com/zlxz/10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