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文化丨一往情深,何以谈香道
香文化发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围绕各种香品的制作、炮制、配伍与使用而逐步形成的能够体现出中华的精神气质、民族传统、美学观念、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与世界观之独特性的一系列物品、技术、方法、习惯、制度与观念。 人类使用天然香料的历史久远。从现有的史料可知,春秋战国时,中国对香料植物已经有了广泛的利用。由于地域所限,中土气候温凉,不太适宜香料植物的生长,所用香木香草的种类尚不如后世繁多。多用的有泽兰(非春兰)、蕙草(蕙兰)、椒(椒树)、桂(桂树)、萧(艾蒿)、郁(郁金)、芷(白芷)、茅(香茅)等。那时对香木香草的使用方法已非常丰富,已有熏烧(如蕙草、艾蒿),佩带(香囊、香花香草)、煮汤(泽兰),熬膏(兰膏)、入酒等方法。《诗经》、《尚书》、《礼记》、《周礼》、《左传》及《山海经》等典籍都有很多相关记述。 人们对香木香草不仅取之用之,而且歌之咏之,托之寓之。如屈原《离骚》中就有很多精彩的咏叹:“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椒专佞以慢慆兮,樧又欲充夫佩帏”。 早在宋代,文人士大夫就形成了“琴、棋、书、画”四雅和“点茶、焚香、插花、挂画”四艺。现如今,不了解历史文化的人,往往认为“茶道”、“香道”、“花道”来源于日本,实际上这些都是“回流文化”。中国传统香文化,同其他文化一样,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哲学观,我们不能再做丢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傻事了,应该恢复香文化应有的历史地位。 目前国内香文化还停留在“品香”、“卖香”阶段,与博大精深的香文化差距很大。绝大多数香馆,有高贵,无高雅;有沉重,无厚重。厚重的历史文化,应该是香文化强大的后盾。 当前国内谈香文化,基本上就是谈香木的种植、销售和品味香味,所谓的香席,也仅仅是把日本回流的一些仪式感的品香活动,肤浅地表演一下。博大精深的香文化,有被香料销售的商业活动和小儿过家家式的品香活动引入歧途的危险。同时,各种社会活动、影视剧目、传统文化节目,甚至是香文化活动中,用错香具的事例层出不穷。 在中国香文化覆盖下,焚香的市场很大,除了宗教寺庙外,茶席有“茶香”,文房有“文香”,弹琴有“琴香”,供奉有“供香”,熏衣有“衣香”,香席有“品香”,如此等等。其中目前备受重视的香席品香,是香文化的一个小分支,即体现在“精”上,而且是小众的、半封闭的活动,其市场容量很小,普及和传播香文化的能量也不大。 其他大众化的许多市场都有待开发,不仅仅是香料,还有各种香具。通过香文化引导香消费,市场巨大。如果仅仅满足于销售香料,就会自己走进死胡同。因此,搞清楚香文化的市场定位,前景广大。这方面,茶文化的普及与推广,与开发茶的多用途和开发茶具的使用是分不开的。 就香文化的文化属性来说,香文化的定义要有一个清晰准确的描述。有关这方面,学者、前贤都有过经典的定义。我们应进一步总结香文化的历史发展、性质与功能、操作仪轨、香料采集制作等等。 香文化的性质与内涵不仅仅是闻闻香料味道和香席仪式的展示,香文化是综合艺术文化。比如香具的功能、造型、纹饰的本身,是历代人们对艺术与哲学的思考后形成的,这是香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也是超越香料出烟、出香的香文化。概括起来说,香文化是由香料、香具、香席等综合而成的出香活动,实现从生理感受到心理感受的升华。仅仅闻闻香味,其生理感受没有上升到心理感受,是不能算作香文化的。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aodoukou.com/zljz/5040.html
- 上一篇文章: 从痹病三个主症谈用药经验
- 下一篇文章: 从痹病三个主症谈用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