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种子危机
在生命力的排行榜上,种子堪称佼佼者。然而芊芊世界并不能掩饰植物多样性急剧下降的现状。人类活动、环境污染、气候变化、外来物种入侵、毁灭性开发、转基因、种子垄断……诸多因素让生活在犹如多米诺骨牌效应的生态环境中的种子岌岌可危。有识之士,不禁振臂疾呼—种子危机就是生态系统的危机,更是全人类的危机。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而种子不需要支点,种子的萌发便是撬动地球的那个支点。种子,掉落在绝壁的缝隙里,仍能长成凌霄的大树;埋在黝暗的泥底沉睡千年,仍能绽放娇艳的花朵。在生命力的排行榜上,种子肯定能在前排找到位置。大可把“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视作种子生命力之强盛的写照。
对于很多人来说,似乎永远不会担心种子会“绝种”。而在植物学家看来,种子远没有人们想象得那么顽强。芊芊世界并不能掩饰植物多样性急剧下降的现实。种子也只是如多米诺骨牌般的生态中的一个环节——人类活动、环境污染、气候变化、外来物种入侵、毁灭性开发、转基因、种子垄断……太多的因素让发芽即可顶开头盖骨的种子感到无能为力。据统计,目前全球植物物种的1/4,即大约~种植物正在面临着灭绝的威胁。在中国,约有20%的高等植物属于濒危植物。
一种植物从我们身边消失,并非只是少了一些颜色和芬芳,它还会带来一系列引起更多动物和植物绝种的连锁反应。一种植物的消失,往往会导致一些相关生物的生存危机。种子危机不仅将绿色或缤纷窒息在了黑暗之下,更能令人类的未来不再萌发。种子危机,是全人类的危机,也是整个生态系统的危机。
栖息地的丧失
地球不仅是人类的家园,也是植物的家园。人类或出于无知,或出于贪婪,在发展的过程中,埋下了种子危机的“种子”。
植物多样性减少最重要的原因是生态系统在自然或人为干扰下偏离了自然状态,自然生境面积急剧缩小和破碎化,从而使植物失去其赖以生存的家园,栖息地破坏已经成为野生植物数量减少甚至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
人类发展壮大的背后,对野生植物的生存空间造成了巨大的挤压,正如城市化不断占据本该属于植物的地盘,剥夺了大量动植物的食物来源、栖息地和家园。人类发展最快的时期,恰恰是植物因栖息地丧失而消失最快的时期。据统计,目前地球上超过1/4的土地已被开垦。南美亚马孙河流域的雨林正在以每年平方千米的速度消失。栖息地的丧失将严重导致物种多样性的下降,专家估计从年~年由于热带森林的砍伐引起世界上5%~15%物种的减少,即每天减少50种~种。
人类的好恶、生存需要等决定着植物的命运。过度垦荒伐木、大肆狩猎、掠夺式开采资源,导致了环境破坏,生物栖息地的毁坏甚至消失,植物多样性降低。科学家估算,在没有人类干扰的过去2亿年中,平均每27年有一个高等植物灭绝。然而因为人类活动的影响,物种灭绝速度比自然灭绝速度快了倍,平均每小时就有一个物种灭绝,而新物种却需要很长的时间和大量的空间来产生,结果就造成了一种窘况——物种在不断地因人为破坏或自然死亡,却很难有新的物种产生。
过度开采、毁林开荒、农业耕作等人类活动还会造成物种生境的破碎化,栖息地环境的岛屿化,影响到动物的觅食、迁徙和繁殖,以及植物花粉和种子的散布;另外还会导致阳光,温度、湿度及风的变化,使生境失去原有功能,并有助于外来物种的入侵。
人们对一些药用及观赏植物只宣传其价值,而不强调保护的重要,毫无节制地采集利用,会导致野生植物灭绝。被用作药用的雪莲花(Saussurea involucrata),被人们奉为“药中极品”。其种子发芽率低,繁殖困难,生长缓慢,因珍稀名贵,而被采药人无节制地采挖。若以此速度开发不出20年雪莲就会灭绝。人参(Panax ginseng)被誉为百草之王,其数量在世界范围内都十分有限。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因价格暴涨,大量采参者蜂拥长白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疯狂地采挖导致人参濒临灭绝。某些具有重要观赏价值的兰花,由于人们长期破坏性的采挖,生存也受到了严重威胁,如丽江杓兰(Cypripedium lichiangense)目前已很难再找到其野生居群了。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自身发展中只 历史上,物种灭绝的两次最重要的波动都是来自农业改革。人们对有价值的物种进行大规模地毁灭性开发,砍掉森林,抽干湿地,橡胶树、咖啡树、油棕等单一的经济作物取代了原有的生态林,农业开发导致植物栖息地的丧失,是一种难以逆转的毁坏。历史上不乏因物种的单一化而造成重大灾难的事例。年,爱尔兰爆发马铃薯枯死病,造成多万人死亡、几百万人流离失所的浩劫,而这场浩劫的根源就是当地人只种植了两个特别脆弱的土豆品种。
与自然系统相比,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种类组成、群落或系统结构会发生改变,植物多样性也会降低,生物生产力会下降,土壤和微环境会恶化,生物间的相互关系也会变化,因而使其恢复极其缓慢且困难。有研究表明,植物物种的灭绝,造成自然栖息地生产力下降,并进一步加剧了植物种类的减少。具有更少物种的生态系统与拥有更多的“自然”水平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相比,植物生物量会下降50%以上,这不仅会严重影响相关动物的取食,还会让其蓄水抗旱的能力打上一个大大的折扣。另外,研究表明生态系统的功能被破坏后,即使排除干扰,其生态系统的退化也很难停止,而且还有可能会加剧,例如火烧山地后的林地恢复。
气候变化 从年~年,为适应当地冬天变暖融雪时间提前的变化,落基山脉地区的芥末(Lunaria japonica)植株将开花时间提前了13天。为适应越来越干旱的气候,澳大利亚阿德莱德的车桑子(Dodonaea viscosa)的叶片在过去多年里变窄了约2毫米。
灭绝的命运。年,在我国四川二郎山团牛坪发现的光叶蕨(Cystoathyrium chinense),到年,就因森林消失、气候干燥,而在野外只找到了一株。
在第四纪冰川期,寒冷的冰川气候导致大量的喜温暖植物从地球上消失。不同的植物对气候有不同的需求,降雨量以及温度巨变会使植物不能再在原本生长的地方生存,如果气候变暖,只适应在较寒冷气温下生长的植物,会被更适应新温度的新品种取代。据预测,到2年全球气温至少上升1.8℃,这种气候变暖速度,对不能像动物鸟类一样迅速地长距离移居的植物来说,实在是太快了。有科学研究表明,花生、土豆和豇豆的野生亲缘物种在未来的数十年内都将受到气候变化的威胁,存在灭绝的可能。如果温室效应得不到有效控制,届时约有20%~30%物种,特别是高山植物将面临灭绝的威胁,并将导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重大改变。我国是野生杜鹃花卉种类最多的国家,其中大部分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种类分布在高山,亚高山地区,全球变暖可能会导致这些种类消失。
外来物种入侵
伴随着人们的经济活动和国际交往,加快了植物的长距离传播和扩散,这些植物可能会对原生境的物种和生态系统造成影响和破坏。鸠占鹊巢的外来入侵植物,天敌少,生命力强,很容易就喧宾夺主,破坏入侵地的植被生态平衡。
中国人俗称“水葫芦”的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被喻为“紫色恶魔”,因为它是外来物种入侵的典型。年,原产南美洲委内瑞拉的凤眼莲参加了美国新奥尔良的博览会上,其艳丽的花朵受到了人们的喜爱,被作为观赏植物带往了世界各地,没想到这种植物非但没让人赏心悦目,反而伤透脑筋——凤眼莲在全世界水域的肆虐繁殖,导致水中生物缺氧死亡、堵塞河道、河水发臭,很快成为了各国的头号有害植物。我国每年打捞水葫芦的花费甚至多达5亿元。
产自加拿大的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最初作为庭园花卉被我国引种,后逸生野外。加拿大一枝黄花具有极强的繁殖和快速占领空间的能力,二三年时间便能连接成片,迅速形成单生优势,并对其他植物进行绞杀,造成了许多地方植物品种急剧减少。上海就有30多种乡土植物物种因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入侵而消亡。
外来物种的入侵导致了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生态系统的破坏,其严重性仅次于栖息地的丧失而位居第二位,并可能上升到第一位。外来物种的入侵在世界范围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超过亿美元,而中国已成为外来生物入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导致的经济损失约亿元人民币,入侵形势十分严峻。
云南是中国和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目前,云南省的外来入侵植物已经超过70种,昆明地区则超过了50种,外来入侵植物的种类数量居全国之首。入侵植物中危害范围最广的是紫茎泽兰(Ageratina adenophora),上世纪50年代,它从缅甸、越南传入云南省,覆盖了昆明80%以上的地区,然后以每年10多公里的速度向北方入侵,目前已入侵到川、贵、藏、桂各省、区。
环境污染
人类赞美植物生命力的蓬勃,可和人类比起来,它们又是脆弱无比的。与人类同处一个生存空间,植物始终被人类活动支配着,譬如人类造成的环境污染便是其中之一。动物遭遇环境胁迫时,还可以选择逃离,而扎根泥土的植物只能默默忍受环境污染的茶毒侵害。
人类为了追求各种经济利益,有意或无意地向大自然排放有毒物质的行为举不胜举:工业废水、汽车尾气、固体垃圾、原油泄露、核泄漏等等。环境污染会导致植物多样性在遗传、种群和生态系统等层次上降低。污染会造成植物种群消失,使某些特质性的遗传变异因此而消失,进而导致整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降低i污染也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导致植物原生境破坏,严重的污染可能具有趋同性,污染将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最终变成基本没有生物的死亡区,一般的污染会改变植物生长的环境,导致部分脆弱的植物种类灭亡,最终的结果是当地物种丰富度会减少。应特别指出的是,重金属或有机物污染在生态系统中经食物链作用,会有放大效应,最终将会影响到人类健康。
为化解危机,人类开始为各类种子修建毫无环境污染的种子库,虽是无奈之举,也算是为人类的未来备份。可种子库也并非万全的保险箱,其收集种类受限,顽拗性种子仍没有找到好的保存办法,仍时时受到战争、洪水等天灾人祸的威胁。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国家种子银行,便是被战争无情地摧毁了。
种子垄断
“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国家;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所有的人。”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的话,最能阐述种子垄断的实质——种子可从源头控制粮食生产,种业安全是粮食安全的核心所在。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各国的农业竞争聚焦在了种业竞争。种子垄断演变成了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也打破了亿万年来种子随意而安地生根发芽的自然法则。通过小小的一棵种子,便能扼住一个国家粮食生产的咽喉。
种子寡头集团培育的优质种子,看似给栽种者带来了高产、易管理等好处,但一旦在市场形成垄断地位后,实质上就变成了人为制造种子危机,给当地种业带去高价格、高风险恶果。上个世纪末,美国跨国农业生物技术公司孟山都获准在印度销售转基因BT棉花种子。转基因BT棉花容易受到丝核菌的感染和破坏,并殃及到普通棉花。而这时,印度农民想要购买普通棉花种子已经找不到了,他们不得不以高于普通种子四倍的价格购买孟山都的垄断种子。中国也受到到了洋种子垄断的威胁,自20世纪80年末以来,包括孟山都、先锋等在内的跨国种业巨头陆续进入我国市场。据不完全统计,一些进口种子的数量已占据了高端种子市场的50%以上,甜菜种子90%来自国外,向日葵种子60%来自国外。 放任洋种子垄断本国种业市场,最终会危机到本国的粮食安全,这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粮食问题是发展中国家的棘手问题,但解决这一问题显然不能只依赖种业寡头的优质但垄断的种子,最终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农作物多样性的保存。正如全球农作物多样性信托基金的执行秘书卡里·福勒所说的那样:“我们有共同的责任去完成对农作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分享,虽然完成这项任务并不必然保证我们全球的农业体系能够轻松应对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以及不断恶化的气候问题,但如果没有了农作物的多样性,这些问题都不可能得以解决。”
人为转基因
迫于人口增长的压力,全球开始放松对转基因的限制。稻米、大豆被人为地植入有独特功用的基因后,它们就成了转基因种子。目前全球3/4大豆、1/2棉花、1/4玉米、1/5油菜的种植面积都是转基因品种。对于转基因食品,有反对、有支持,社会上目前尚无确切的定论。雾里看花的转基因,让人们不禁要担心,转基因作物到底会给种子带来什么样的危机?
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转基因作物被赋予了强大的基因优势,大面积种植的话,其入侵性和污染性必需减少食物多样性等,甚至带来整个生态系统的变化转基因作物能被注入耐盐碱耐高温、耐高湿、抗病虫害的基因,因而能在以前原本不适合农业种植的地方种植,如盐碱地、沼泽地、热带雨林等地,这就使原本生活在这里的生物栖息地丧失,从而造成物种减少、退化乃至灭绝。
此外,转基因作物有可能和其他植物交叉授粉,产生基因漂移,使相近的传统品种改变原有特性,一旦其畸形的和不育的基因传播开去,便会造成不断蔓延、无法预料的后果。如果杂草通过花粉得到了转基因高产作物的高产基因,就有可能会出现人类难以控制的超级杂草,引发难以预料的生态灾难。
年,英国用转雪花莲凝集素基因(GNA)的马铃薯饲养大鼠,发现大鼠的免疫系统遭到破坏,器官生长异常、体重减轻等症状。短短几年的时间,转基因便从实验室到餐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引发了公众和媒体的担心,争论也由此展开。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并未得到科学家的一致认可。反对者认为,转基因作物中的毒素可能引起人类急、慢性中毒或产生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各国对其安全管理制度也不尽相同,但绝大多国家都谨慎对待转基因食品,转基因产品上市要经过严苛的安全性评价。我国年2月21日出台的《粮食法(征求意见稿)》中的第十二条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在主要粮食品种上应用转基因技术”。
植物不仅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还在自然界能量流动、物质循环、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我们本该本着敬畏自然的精神敬畏种子。因为有了种子才有可持续发展,才有生生不息。可遗憾的是,人类成了种子危机的始作俑者。
皮之不存,毛之焉附?作为母体的植物死了,何谈种子的产生更不用说为人类提供衣、食、健康的植物种子没了,何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种子危机,绝非危言耸听!面临越来越严重的植物多样性降低,我们别无选择,必须立即行动起未了。因为保护植物的生存及多样性,就是保障人类福祉的基本资源,就是保护整个地球生态系统正常运转。 互联网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elane.com/zlgs/4158.html
- 上一篇文章: 活血化瘀用泽兰
- 下一篇文章: 每周一味常用中药泽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