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先秦两汉:原态香材

  汉代之前的香品多为“原态香材”(芳香植物仅经初步加工,可较多地保留其天然外观特征,如香草、香木片、香木块等)。常用木炭等燃料熏焚或助燃,所用的香炉也是典型的“薰炉”,一般型制较大,常有炉盖、壁孔及承盘(承灰或贮水)。

  先秦时期,薰香风气已在一定范围内流行开来。战国时已有了制作精良的薰炉,有雕饰精美的铜炉,也有早期瓷炉,很可能还有名贵的玉琮薰炉(有西汉墓葬出土的用西周礼器玉琮改制的薰炉,研究认为很可能制作于战国)。这一时期,边陲与海外的香药尚未大量传入内地,但所用香药品种也已较为丰富,亦有适于熏烧的品种,如兰(菊科泽兰属的佩兰、泽兰等)、蕙(唇形科植物)、萧(香蒿,蒿属植物中香气较浓的青蒿、茵陈蒿等)、茅(禾本科香茅属植物)、芷(多指伞形科当归属的白芷,又称茞、药)、麝香等。

  两汉时,随着疆域扩大及丝绸之路的畅通(海上丝路也已初步形成),边陲及域外的香药(沉香、青木香、苏合香、鸡舌香等)大量进入内地,香药品种大为丰富。不迟于西汉中期,薰香风气便已在王公贵族阶层流行开来,有室内薰香、薰衣薰被、宴饮娱乐、祛秽致洁等多种用途。熏炉(包括博山炉)、薰笼(为衣物薰香)、香枕等得到广泛使用,也出现了许多高规格的宫廷香具,如汉武帝时的鎏金银高柄竹节薰炉、错金博山炉等。

  在西汉前期,已常采用“混烧多种香药”的方法调配香气。长沙马王堆一号墓(约前年)即发现了混盛多种香药(辛夷、高良葁等)的陶薰炉。这种“多种原态香材混于一炉”的香品可算是“早期的和香”。在西汉中期,岭南地区还用“多穴薰炉”调配香气,南越王墓曾出土四穴连体薰炉,形如4个方炉相结,可同时焚烧4种香药。

  东汉时已有涉及和香的文字记载,如《黄帝九鼎神丹经》(古经部分)言:炼丹须选深山、密室等幽静之处,还要“沐浴五香,置加精洁。”五香盖指青木香、白芷、桃皮、柏叶、零陵香。(另有宋代典籍有关于东汉和香的内容,其可靠性尚待考察。)

傅京亮

我国国宝级香学泰斗

中国香文化研究著名学者,香文化研究奠基人,我国唯一的和香大家。

出身书香门第,传统文化世家,从小就熏染于书斋的琴棋书画的氛围之中,国学根基深厚,香学与中医学造诣尤深。于承续家学之外,多年研习中国书画、雕塑以及中西方文化比较等学科,皆有相当深厚的造诣。

  香,物虽微而位贵,它是中华文化无形的脉搏。

  香文化是一个古老而全新的命题,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折射出华夏文明的灿烂光辉。

赞赏

长按







































中医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北京中医医院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elane.com/zlgs/3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