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来海洋生物概述物种定义存在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交通便捷化的发展,尤其是人类为了养殖、观赏、消费等目的有意引进,为外来物种的扩散创造了条件,原有的地理阻隔因素逐渐消除,世界各地间物种的交流和渗透日益加剧,从而使生物传播、入侵和扩散的种类及数量在全球范围内呈增加的趋势,外来物种入侵的风险也随之增加(Elton,;徐汝梅和叶万辉,)。 外来物种一旦入侵,将与土著物种争夺生存空间、食物,占据土著物种生态位,威胁土著物种的生存(包括遗传侵蚀),给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及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危害,是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生态安全紧密关联的重大问题(李振宇和解焱,;Vitouseketal.,;Braithwaiteetal.,)。生物入侵是除生境破坏之外造成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重要因素(Wilcoveetal.,;徐汝梅和叶万辉,)。全世界由于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损失巨大,美国每年损失多亿美元,印度为亿美元,南非为亿美元。 农业部最新统计显示,目前入侵我国的外来生物已有余种。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公布的全球种最具威胁的外来生物中,我国已经有50余种。近10年来,新入侵我国的外来生物有20余种,平均每年递增1或2种。外来物种入侵已造成我国引进地物种的减少甚至灭绝,导致生态功能的丧失,同时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保守估计我国每年因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有数千亿元,仅紫茎泽兰(Eupatoriumadenophora)、豚草(Ambrosiaartemisiifolia)、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oryzophilus)、美洲斑潜蝇(Liriomyzasativae)、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xylophilus)、美国白蛾(Hyphantriacunea)等13种入侵种每年给农林渔牧业生产造成的经济损失就有多亿元(万方浩等,)。 我国大陆海岸线北起辽宁鸭绿江口,南至广西北仑河口,全长超过10km,大小岛屿座,岛屿海岸线0km以上,大陆海岸线和岛屿海岸线总长达km。整个海域跨越温带、亚热带和热带三大气候带,生态系统类型多,这种自然特征使我国更容易遭受外来海洋生物入侵的危害。 在海洋方面,外来有害生物入侵造成的灾害已被全球环境基金组织(GEF)认定为海洋生态环境面临的四大威胁(外来物种入侵、海洋污染、渔业资源过度捕捞、生境破坏)之一。 海洋生物入侵的生态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影响生态系统功能,破坏海洋生态平衡;影响生物多样性;与土著生物杂交,造成遗传污染;带入病原微生物;影响渔业资源和渔业生产;危害旅游业和水产品安全。 1相关外来物种的定义及其存在的问题“外来”是以生态系统来定义的,可以是其他国家和我国的其他地区,而本文通常所说的外来生物是指来自国外的生物。 外来入侵种(invasivespecies)是指一些在新的自然生态系统或生态环境中建立了能够自我维持的种群,并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经济和社会安全造成威胁的外来种。归化种(naturalizedspecies)是指已经建立能够自我维持的种群并与本地生态系统形成稳定关系的外来种。引种复壮是指虽然有些物种在我国有分布,但为了解决种质退化或资源量(包括天然苗和人工繁育苗)不足等问题从国外有意引进的。 近年来我国外来入侵物种编目已取得丰富成果,尤其是在陆地方面,但在海洋方面难度较大,问题也较多。由于我国对海洋生物的调查起步较晚,调查的深度和广度有限,再加上海洋生态环境的不稳定性、海洋生物的广布性,以及各相关海域本底生物物种分类学和生物地理学资料的家底不清等,我国海域记录的物种绝大多数无法考证其原产地,造成“本地新纪录”“外来物种”和“入侵种”三者的区分困难。有关外来船舶压舱水生物的研究已有一些成果,但至今在总体上仍然薄弱。 迄今为止有关外来船舶压舱水生物入侵种的编目工作还不够严谨,目前普遍认为海域有毒有害新物种的出现及赤潮的频发现象与外轮压舱水排放有密切关系,通常是将外来压舱水检出物种与本地物种同期或历史调查结果作比较,然后把当地港没有出现的物种冠之以“外来物种”“疑似外来种”“外洋种”等名称进行分析探讨,这样难免出现差错和以讹传讹的现象。 所谓“外来入侵种”的认定容不得丝毫草率,首先应研究其是否是外来的,其次应研究确认其入侵性。要判断其是否为外来种的工作其实就已不易,需要有丰富的本地资料积累,至于入侵性的确认则更需要大量的研究证据。 2外来海洋生物的入侵途径生物入侵的途径可以分为自然因素造成的和人为因素造成的两类。人为因素造成的生物入侵还可以根据主观意图分为无意引进和有意引进。自然传入是指外来物种是由于自身的力量或借助自然的力量为媒介,转移并扩散到原分布区域以外的领域,并通过繁殖建立种群,改变当地原有自然景观或给当地生物种群造成破坏的外来物种入侵方式。这种入侵是通过大陆板块运动、风媒、水体流动或由昆虫、鸟类的传播,植物种子或动物幼虫、卵或微生物发生自然迁移而造成生物危害所引起的外来物种的入侵。例如,禽流感病毒可以借助候鸟的迁徙传遍全世界。紫茎泽兰、微甘菊及美洲斑潜蝇等通过自然因素入侵我国。自然传入目前是发生概率较小的入侵途径。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外来物种入侵主要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人类的各种活动有意、无意间为外来种的扩散起了推动作用。人为因素造成的生物入侵主要分为以下两方面。 1.有意引进 有意引进是指人类基于自身某种需要或其他目的,将某个物种转移到其原分布范围以外的区域。例如,为发展水产养殖业,优化养殖品种,满足渔业生产需要和提高经济效益,以及为了观赏、娱乐或者生物防治等,从国外或外地引入了大量物种,由于管理不善或事前缺乏相应的风险评估,有的物种变成了入侵种。 (1)改善环境和牧草引进 生态环境退化、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和水域污染等长期困扰着我们。当初引种互花米草的目的是保滩护岸、改良土壤、作为畜牧饲料、绿化海滩与改善海滩生态环境。但这种滩涂植物已经在浙江、福建、广东、香港等地大面积滋生蔓延,侵占沿海滩涂生物的生长空间,对当地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致使大片红树林消亡,影响当地渔业产量和生态环境。 (2)观赏娱乐引进 随着水族观赏业的日益旺盛,促使人们不断从国外引进观赏动植物品种,其中一些因遭放弃或逃逸成为危险的外来入侵种。例如,巴西龟已经是全球性的外来入侵种,目前在我国几乎所有的宠物市场上都能见到巴西龟的销售,巴西龟也是疾病传播的媒介,已经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世界最危险的个入侵种之一。 (3)水产养殖引进 水产引种有效地克服了品种的地域极限性,丰富了养殖品种,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我国已从国外引进水产品种多种,如凡纳滨对虾、大菱鲆、眼斑拟石首鱼、海湾扇贝、美国牡蛎和长心卡帕藻等,对调整水产养殖结构和增加渔民收入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有些种类可能会竞争生态位、造成遗传污染、吞噬本土鱼卵、与本土鱼类竞争食物,导致大量土著种减少。例如,奥利亚罗非鱼、尼罗罗非鱼有强烈抢占地盘及护幼习性,经常形成巨大种群,排挤甚至杀死较弱小的当地鱼。 2.无意引进 无意引进是指某个物种借助人类或人类交通运输工具,转移并扩散到其原分布区域以外的地方,造成非有意引进。这种引进虽然是由人的行为造成的,但并没有主观意愿,只是无意识地借助人类活动而被引进。 (1)随交通工具带入 日益增加的海运、空运、陆地运输为外来物种的无意引进提供了多种通道,从船舶的压舱水到飞机的滑轮乃至旅游者的鞋底都有可能成为外来物种“偷渡”的运输工具,海洋运输是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运输方式。据估计世界上每年由船舶转移的压舱水有亿t以上,许多细菌和动植物也被吸入并转移到下一个挂靠的港口。与此同时,营固着生活的生物(如藤壶等)附着在船只底部被带入新的海区。例如,食肉性的红螺于年自日本海迁移到黑海,10年后,几乎将黑海塔乌塔海滩的牡蛎完全消灭,地中海贻贝、藤壶和指甲履螺等污损生物是附着国外轮船底被带入我国的。 (2)随养殖品种或饵料带入 引种为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但在引种过程中也会无意携带病原生物等有害生物。沙筛贝可能在引入鲜活饵料或苗种时被夹杂带入,桃拉综合征病毒随引进凡纳滨对虾而被携带,大菱鲆红体病虹彩病毒随大菱鲆亲鱼的引进而被携带。 研究认为导致海洋生物入侵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船舶的远距离运输携带;二是水产养殖引种。其中外轮压舱水排放是外来水生生物入侵的主要媒介,在过去的30多年已对锚地海洋生态安全造成威胁,甚至导致灾难性后果。此外,船舶底部的污损生物通过航运在世界各港口漫游,许多物种由原来的栖息地扩展到其他地区。随着航运和水产养殖品种引进的日益增加,其对水产养殖、生态安全、人类健康乃至社会和国防安全的危害也日益引起北京有专治白癜风的医院北京专业治白癜风的医院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elane.com/zlgn/4518.html
- 上一篇文章: 谭贻芳话说司空山
- 下一篇文章: 最全植物设计总则middot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