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兰青青香草美人楚辞芳草图谱遗篇之五
兰在屈原的芳草圃里是最重要的香草,《离骚》开篇没几句,首先提到芳草的一句是“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再接着就是“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自屈原开始,兰蕙并称,影响后世数千年。我在《香草美人:楚辞芳香图谱》中的《滋兰九畹》篇中讲的是《离骚》中的兰和蕙,以及兰蕙的本来面目和文化传承,那一部分内容就不贴了。 在《九歌少司命》中,兰还具有另一层意思,这一层意思,通常被忽略了。“秋兰兮蘼芜,罗生其堂下”,“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少司命的神殿里为什么长了这么多秋兰?这篇讲秋兰的文章没有收录进书中,还是放在这里,以免文字寂寞。 以下是正文: 秋兰青青 秋兰兮蘼芜,罗生兮堂下。 绿叶兮素华,芳菲菲兮袭予。 夫人自有兮美子,荪何以兮愁苦? 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 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 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荷衣兮蕙带,倏而来兮忽而逝。 夕宿兮帝郊,君谁须兮云之际? 与女沐兮咸池,晞女发兮阳之阿。 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 孔盖兮翠旌,登九天兮抚彗星。 竦长剑兮拥幼艾,荪独宜兮为民正。 ——先秦屈原《九歌其六少司命》 秋兰和蘼芜,祀君列堂户。 绿叶发素荣,芳菲沁肺腑。 人皆有儿女,君何悲愁苦? 秋兰色青青,绿叶生紫茎。 满堂盈美人,独与我相亲。 奄至忽奄辞,乘风载云旗。 悲莫悲别离,乐莫乐相知。 蕙带结荷衣,来逝香尘遗。 夕宿帝郊墀,会谁云之迹? 与君沐咸池,晞发阳谷湄。 望君君不至,临风浩歌噫。 翟车翡翠翅,紫府慧星施。 蒲剑护少艾,长命蒙君赐。 在楚人的巫祀文化里,大司命主管世间人的生命,少司命则主管人的子嗣,她是人间幼儿的保护神,甚至说她是送子娘娘也无不可。这首诗里的“夫人自有兮美子,荪何以兮愁苦?”就是说的这个意思,这句话是大司命在问少司命,在你的祠堂里供奉秋兰和蘼芜的这些人,他们自有自己的儿女自有他们的福气,你又为何这么发愁呢?夫是发音字,美子是好儿孙,荪则是尊称,指少司命。 也就是说,这些来祭祀的人,可以是来求子嗣,也可以是来求儿女平安,这个诉求关系到每家人的幸福和未来,少司命责任重大,她面带悲悯,目含愁苦,是在关心世人的命运疾苦。最后一句“竦长剑兮拥幼艾,荪独宜兮为民正”,更是点明了她是幼艾的保护神,她手持长剑,上至九天斩慧星,下抚黎民保安定,这样一位女神,焉得不受万民拥护? 便是她堂前罗列的香草,也不是随便摆的。楚辞中香草众多,只有秋兰和蘼芜有求子的含义。《尔雅翼》中说:“兰有国香,人服媚之,古以为生子之祥。而蘼芜之根主妇人无子,故少司命引之。少司命主人子孙者也。” “兰有国香,人服媚之”这句话有个故事,出自春秋时郑国的国君郑文公。郑文公有个品级不高的妾叫燕姞。燕姞有一天做梦,梦见有神人给她一束兰草,对她说:“我是伯鯈,是你的远祖。这株香兰,将来会是你的儿子。兰有国香之号,你天天佩戴香兰,别人也会因爱兰而爱你,且爱你如兰。”梦中这个伯鯈姓姞,是黄帝的后裔,南燕国的始祖,燕姞是他的后人。燕姞这个名字,便是国名加姓而来,先秦史书里的女子姓氏都是这样命名的。 燕姞听从远祖的梦授神机,从此就随身佩戴香兰。燕姞爱兰佩兰的行为传到郑文公那里,郑文公见到燕姞,爱兰及人,爱人如兰,赐给她一束香兰,并让她侍寝。燕姞说我是个卑贱的人,不配侍奉大王。如果侥幸有了儿子,大王能用这束香兰作为信物赐福给他吗?郑文公当即一口应承。不久燕姞生下儿子,郑文公为这个儿子取名为兰。郑国国君是姬姓,郑文公这个儿子的名字就叫姬兰,世称公子兰。 后来郑文公的太子谋反,郑文公一气之下把所有的儿子都赶走,公子兰逃到了晋国,跟随晋文公攻打郑国。晋文公的谋臣说姬、姞这两个姓氏的人适合于联姻,姞是吉人的意思,原是后稷嫡妻的家族,家世高远,可以为配,子孙必多。公子兰是姬姓之后,又是姞氏的外甥,将来必然继承郑国的国君之位。如果先接纳他是郑国的国君,那么必将得到他最大的信任。于是晋文公和晋臣立公子兰为郑国国君,就是后来的郑穆公。
郑穆公当了二十二年国君,得病将死,对侍从说庭前的香兰快要死了,我也要死了,我是因兰而生,也将随兰而死。命人把香兰刈下来,不久也死了。 因燕姞梦兰而生郑穆公,后世就把生子称为梦兰、兰梦、兰兆或兰征,聪明的人想谋大位,会像燕姞一样编造一个与兰有关的梦,以宣扬儿子来历不凡。在燕姞之后很多年,又一个梦兰出生的人当了皇帝,这个皇帝影响了中国历史,这个应梦兰征兆人是汉武帝刘彻。 先是汉景帝说武帝没出生的时候,有一晚上做梦,梦见一只红色的野彘从云中直下,进入崇兰阁。景帝从梦中惊醒,睁开眼睛,果然看见一团红色的气体如烟似雾,遮蔽了崇兰殿的户牖,像丹霞蓊郁升腾而起。于是改崇兰阁为猗兰殿,没过多久王夫人就在猗兰殿里生下武帝。其实“崇兰”这个名字也很好,推崇兰的品德,改名“猗兰”不过是想借机提高王夫人的地位,暗示她生的儿子贵不可言。 猗兰这个名字来历同样不凡,是孔子的手笔。孔子周游列国,诸侯都不肯用他的理论来治理国家,只好惆然而返。从卫国回鲁国的路上,路过隐谷,看见谷中香兰长得十分茂盛,喟然叹息道:“夫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譬犹贤者不逢时,与鄙夫为伦也。”于是停下了车子,取出琴来边弹边唱,以香兰为题,自伤生不逢时。 习习谷风,以阴以雨。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何彼苍天,不得其所。逍遥九州,无所定处。 世人暗蔽,不知贤者。年纪逝迈,一身将老。 ——先秦·孔子《猗兰操》 猗的意思是美好而盛大,用现在人喜欢用的既通俗又古典的词汇就是美仑美焕,这个词的原意是又大又有光彩,猗就有这个含意。猗兰就是又大又有光彩、又美好长势又茂盛的兰草。 白头婆: “啊香兰啊,我要把你歌唱。我就是隐谷中的这片兰草啊,有渊博的学问、有美好的道德、有经天济世的才能、有辅助君王的热情。但是九州之大,列王虽多,却都有眼无珠,不识贤能。朝堂上尽是阿谀奉承之辈、尸位素餐之徒,上不能解君王之忧,下不能抚百姓之苦。而我年纪已老,空有一身抱负和学问无处施展,像隐谷里的香兰一样,秋风将至,香消叶枯。” 孔子从来不是个隐者,儒家从来都是入世的。儒家对君子的要求是修齐治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孔子的梦想,因他的学说而塑造的儒家弟子,都有一颗热情而红亮的心。后世有人把《猗兰操》写作《幽兰操》,虽然隐谷确是幽谷,但幽兰之名容易造成歧意,不足以表达猗之美好广大、兰之勃勃生机。幽兰之名,更适合现在人说的兰花。 《猗兰操》之曲在后世也大大有名。东汉蔡邕作琴操谱,收录他之前的古人琴谱,收得的古琴曲中有歌词的有五曲十二操,其中就有《猗兰操》,因为他的整理,让《猗兰操》得以传诸后世,后人在弹奏《猗兰操》时多半自伤身世,有如作曲时的孔子。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 不采而佩,于兰何伤。 今天之旋,其曷为然。 我行四方,以日以年。 ——唐·韩愈《猗兰操》 兰之高喻,有心要做君子的人会借它之芬芳,扬其清望,有兰比德。士之才德盖一国,曰国士;女之色盖一国,曰国色;兰之香盖一国,曰国香。兰有国香、王者香之名由来已久,并不是孔子首创,正是因为兰有国香之名,孔子才会以兰自比。“以兰有国香,人服媚之如是”,便是这个意思。 楚国的文化有自己独立演化的部分,但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也很深,女子求嗣而行梦兰之兆,显然是受郑国燕姞的影响。便是大司命少司命这种职务的分配,也是《周礼》上就有的:“大宗伯:‘以槱燎祀司中、司命。’疏引星传云:‘三台,上台曰司命。’又文昌宫第四亦曰司命。故有两司命也。”两司命就是大司命和少司命。 只不过周国的少司命大抵不会像楚国的少司命这样妩媚含情,明朝的杨慎在《升庵诗话》里评价这首诗,说屈原这句“忽独与余兮目成”写少司命和大司命眉目传情的句子,是“曲尽丽情,深入冶态。裴铡《传奇》,元氏《会真》,又瞠乎其后矣。”他说的《会真》便是《莺莺传》中“临去秋波那一转”,其勾人心魄处,还不及“忽独与余兮目成”。尤其是“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这两句,更是登峰造极的摧人心肝,明末周拱辰在《离骚草木史》中评价说,“千古言情都向此中索摸”。 这里说的香兰、秋兰,当然不是现在说的兰花、兰草,或称国兰的兰。香兰有如此显灵的神谕,后人对它推崇也就不奇怪。奇怪的是这个这么重要的香兰,在一千几百年后的明朝,已经没多少人知道是什么植物了。自唐朝山兰出世,进入时人之眼,因其叶如草、花素雅、香清幽,慢慢被当作兰草的正身。 而真兰什么样呢,大多数人已经不知道了。明朝大画家唐寅为《山家见菊》画题诗:“可惜国香人不识,却教开向野翁家。”画里画的明明是国香之兰啊,可惜没人认识,只是呼作野菊花。这种野菊因花如紫茸、丛茁细碎、花有菊香也被称作紫菊、孩儿菊,与菊同时开,常在重阳节盛,被人勉强附于菊谱之末,面目模糊而致声名萎地。 白头婆: 因后世之人多不识兰辨兰,把山兰、草兰当作古时孔子歌咏过泽兰、芳兰、香兰,这怎么能一样呢?兰草竟体芬芳,与佩兰同功并用。香能去秽,辛可散郁,建兰瓯兰这种兰,一茎之上开一朵花或几朵花者,露水一干,香气就散,那叶子和肉质根茎都没香味,收录在群芳谱里,不过是悦目闻香,靠异香异气篡夺了香兰的大名。兰草当为王者兰,现在和众草为伍,兰不逢时,与人何异?兰草可以用热水冲泡出香气后洗发沐浴,所以才叫兰汤,那兰花能用来泡热水澡吗?那么娇嫩的兰花能丢进热水里浸出香气来吗?热水一泡,早就烂了。 白头婆: 现在的兰,花有香而叶无芳,采下就萎,稍碰即损,柔弱娇嫩,不堪刈佩。而古代的兰草,可刈可佩,可编可晒,水气失而香愈盛,耐久制而馥宜深,这才是真正的兰。在今天,真兰已经被人们搞丢了真名,被人俗称千金草,或者叫孩儿菊,或者叫白头婆。 《香草美人:楚辞芳香图谱》已经上市,当当、京东、天猫有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elane.com/zlgn/12815.html
- 上一篇文章: 秘诀清代名医王锡鑫看病歌诀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