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ST17

自然中的不速之客

爬上近百英尺高、吞没房屋的葛藤,吞掉鳄鱼、黑豹的缅甸蟒蛇,吃光所有食物的欧洲兔子,这些如恐怖电影般的场景真实的存在于我们的生活。

生物对我们的危害并不取决于它们是什么,而在于它们在哪。生物经过上千年的共同进化,不断适应周围环境之后,彼此之间形成相对的平衡,构成了每个地域的生态系统。但有些生物由原生存地经自然的或人为的途径侵入到另一个新的环境,伤害了侵地的生物多样性、农林牧渔业生产以及人类健康,导致经济损失或生态灾难,这一过程,被称为生物入侵。

▲点击查看视频

生物入侵自古以来就普遍存在,迁飞的鸟类、迁徙的兽类每年跨越不同生境,它们往往带有一些植物种子、昆虫以及其他微小生物;气流、风暴和海流也是帮助一些生物从一处入侵到另一处的常见载体。自人类出现之后,生物入侵随人类的频繁活动而加剧,特别是近代,国际间移民、贸易以及战争等人类大规模活动中,生物入侵频繁。

所以,伴随着人类活动,还有哪些生物入侵的例子呢?让我们一起往下看吧~

DIGMORE

TEDxChengdu团队整理

——Part1——

那些“失控”的物种

凤眼莲(水葫芦,学名凤眼蓝Eichhorniacrassipes(Mart.)Solms),来自于巴西的物种,仅以一种观赏性种群零散分布于水体,年在美国的博览会上曾被喻为“美化世界的淡紫色花冠”。19世纪期间引入东南亚,年作为花卉引入中国,30年代作为畜禽饲料引入中国内地各省,并作为观赏和净化水质的植物推广种植,后“逃逸”为野生植物。由于其无性繁殖速度极快,缺失天敌,导致它在湖中疯狂繁殖,阻断航道,影响航运和排泄,成为农业、水利、环保的头号敌人。

水中茂密的凤眼莲,由于密集程度极高,限制了水体的流动,水体没有阳光照射,使得水中原本需要阳光的鱼类的活动受限,为血吸虫和脑炎流感等病菌提供了滋生地,为蚊蝇的幼虫提供了呼吸和繁殖的机会。加上凤眼莲在水中占用了大量空间,导致鱼类的繁殖空间减少,甚至大量死亡。

凤眼莲Photoby:金宁

除了凤眼莲之外,还有在自然条件下,大型海藻固着生长于沿海岸岩石等硬基质上,也有一部分漂浮生长,但绝大多数种类都有其特定的分布区域。蕨藻自然分布于热带至亚热带水域,在潮间带至潮下带海草草甸松散的砂质底部和珊瑚岩石等硬质表面上生长,适应的光照和温度范围广。

这些特性导致蕨藻极易在水域中繁殖。海洋环境中,引进外来物种主要通过内陆海洋运河、压舱水、船舶污染、水产养殖、养殖饵料、科学研究和水族箱等载体,尤其船舶压舱水成为许多海洋物种入侵的主要途径。据估计,每年在全球范围内转移亿t压舱水;每天通过船舶在世界各地转运的生物物种数则可能超过种。在世界范围内,压舱水引起的生物入侵的例子比比皆是,包括海藻、鱼、牡蛎、多毛类、软体动物、海星、其他浮游动物以及霍乱弧菌。其中,许多生物已造成明显的生态影响,导致大量经济损失,有一些甚至给人类健康造成直接的威胁。[1]

——Part2——

越热越放肆

“失控”的物种,比如我们上文中耳熟能详的水葫芦(凤眼莲)、蕨藻外,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公布的全球种最具威胁的外来物种中,入侵中国的就有50余种。其中,重要入侵植物还包括紫茎泽兰、马樱丹、空心莲子草、飞机草、豚草等;重要入侵动物包括红脂大小蠹、美国白蛾、蔗扁蛾、湿地松粉蚧、美国大蜗牛、福寿螺等。

“由于气候变化会影响人类活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之间的关系,入侵种的传入也会受到影响。”例如国外有研究表明在气候变化情景下,大湖区更长的通航季节可使入侵种虾虎鱼的繁殖体能力增强。新入侵种种群建立也可能受到气候变化的波及,例如湖水温度升高使金丝鱼能够侵入大湖区。另外,气候变暖常使入侵种的分布范围扩大,如小溪鲑鱼和棕色鲑鱼分布与温度和高度相关。已经成功入侵的物种可能危害加剧,其和本地物种的关系也会出现调整。[2]

同时,不同的防治策略受到的影响可能不同。入侵种对杀草剂的敏感性可能由于CO2浓度升高而降低,生物防治制剂与入侵种之间的联系可能受到影响,如水葫芦因为能在新英格兰越冬而导致物理机械防治效果降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昆虫研究室主任张真如是说。

——Part3——

外来物种要“南极大冒险”

除了中国,遥远在地球之极的南极,也由于气候的变化,带来外来物种的威胁。南极洲的生物多样性主要依赖极寒气候的动态平衡,以及环大陆强大洋流的维持。不过科学家指出,气候的变迁将让外来物种容易入侵并“落地生根”,最终破坏南极洲生态平衡。[3]

气温升高南极冰川融化

图源:Unsplash

不久前刊登在ScienceAdvances期刊的报告显示,尽管南极大陆升温的速度较地球其他部分慢,但气候变迁造成的自然环境变化仍然使外来物种较易入侵和落地生根繁衍[1]。这里拥有全世界最强的风和最低的温度,没有大型植物,连分解者也极少,但却拥有一套以磷虾为核心的生态系统,而且在千万年间一直保持稳定。

英国南极勘测(BritishAntarcticSurvey)专家康威(PeterConvey)表示:“气候变迁降低进入(南极洲)的门槛,使环境变得较容易生存,气候变迁也降低落地生根繁衍的难度。”[3]

相较于温带或热带气候区,在南极洲,生物更倾向高密度生存型态,小型节肢弹尾目动物(collembola)即是一例。康威指出,万只弹尾目动物可共同生存在一平方公尺空间中。除了气候变迁,每年造访南极洲的数以千计研究人员和约5万名游客,也有可能破坏当地生态平衡,因为他们可能会携入异地动植物。一种温带植物早熟禾(Poaannua)已在南极洲某些岛屿成功抢占滩头堡,而人类也意外“引进”两种苍蝇。[4]

小型节肢弹尾目动物

图源:Unsplash

另一方面,一些物种的确飞入或由其他自然方式自南美洲边缘地带抵达南极洲,两地相距约0公里。不过,这类移居物种通常无法在南极洲长久繁衍。康威强调:“重点是大部分外来物种都是人类带进的,远远超越其他自然过程造成的结果。”据康威所知,近年来已有约个外来物种进入南极洲。按照目前的全球变暖的速度,位于西部南极洲的南极半岛(AntarcticPeninsula)其未被冰层覆盖的陆地面积,在下一个世纪将较今日扩增%。这意味外来物种将有更多土地可占领。[5]

人类活动在南极

图源:Unsplash

——Part4——

警钟长鸣

年5月,经个成员国的代表审议,由联合国发布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全球评估报告》指出,自年以来每个国家入侵的外来物种数量增加了约70%,外来物种入侵已成为过去50年对全球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影响的五大因素之一。[6]

中国幅员辽阔拥有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气候与生境类型,孕育着丰富的生物,同时也是世界上遭受生物入侵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多数外来物种都可在中国找到合适的栖息地[7]。在“世界自然保护同盟”公布的全球种最具威胁的外来物种中,在中国被发现的最具威胁的物种超过50%。尤其是近年来,外来入侵物种种类和数量的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更值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elane.com/zlxz/9352.html